|

楼主 |
发表于 2020-2-26 14:47
|
显示全部楼层
7、依样画葫芦:
传说清朝有一个文人,路过太行山,在葫芦崖下歇息,在石壁上题诗一首:人见太行愁,我见太行喜。我不喜太行,家住太行里。
后来,又有一个文人路过这里,读完这首诗,他也想写一首诗作留念,但东想西想总想不出来,后来便在头一个人这计的侧边这么写道:人见葫芦愁,我见葫芦喜。我不喜葫芦,家住葫芦里。
过路的人们看了这先后两首诗,都议论纷纷,不知是谁便在这后一首诗上面加了横批:“葫芦崖下套诗文--依样画葫芦。”
剥皮诗最早见于唐代。据刘肃《大唐新语》载,唐人张怀庆(官居枣强尉)“好偷名士文章”,他往往将一些名家名篇施以剥皮、剔肉、脱胎、换骨的酷刑,从而炮制出一些剽窃作品,被人称作“活剥张昌龄,生吞郭正一”,这也正是成语“生吞活剥”的由来。例如,李义府写了一首诗:“镂月成歌扇,裁云作舞衣。自怜廻雪影,好取洛川归。”张怀庆看后觉得不错,就每句添两个字,改装成一首七绝充作自己的作品:“生情镂月成歌扇,出意裁云作舞衣。照镜自怜廻雪影,时来好取洛川归。”可笑的是,就是张怀庆这个鄙劣的文章窃手,却成就了妙趣横生的“剥皮诗”和“生吞活剥”这个家喻户晓的成语。
剥皮诗剥得最好的,要数秦韬玉的《贫女》。秦韬玉,字仲明,唐僖宗时人,以工部侍郎为田令孜神策判官。其诗皆是七言,构思奇巧,多有佳句,艺术成就很高,《贫女》是其代表作,然而很少有人知道这首诗其实是剥自李山甫的《贫女》。唐李山甫的原诗是这样的:
平生不识绣衣服,闲把荆钗亦自伤。镜里只应谙素貌,人间多自信红妆。
当年未嫁还忧老,终日求媒即道狂。两意定知无说处,暗垂珠泪湿蚕筐。
秦韬玉据此诗所作的剥皮诗《贫女》,语言清雅,意境浑然,可谓青出于蓝: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亦自伤。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