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诗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扬之水

[佳作转载] 刘强:论杜甫的经学与诗学

[复制链接]

5634

主题

10万

回帖

37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70841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11-10 23:05 | 显示全部楼层
首先,杜甫儒者的身份认同,提升了杜诗的思想史价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634

主题

10万

回帖

37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70841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11-10 23:07 | 显示全部楼层
其次,对儒道的生命实践,增强了杜诗的情感浓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634

主题

10万

回帖

37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70841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11-10 23:0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对儒教的信仰皈依,既奠定了杜甫在儒学史上的地位,也使杜诗倍增“思力”和深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634

主题

10万

回帖

37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70841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11-10 23:09 | 显示全部楼层
他虽浸润于中古文化的各个思潮,但明显是以儒为重,佛、道为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634

主题

10万

回帖

37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70841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11-10 23:12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曰“以《诗》入诗”,也即取法《诗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634

主题

10万

回帖

37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70841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11-10 23:13 | 显示全部楼层
二曰“经史并用”,这是杜甫“经学与诗学并重”的又一体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634

主题

10万

回帖

37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70841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11-10 23:13 | 显示全部楼层
三曰“以道运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634

主题

10万

回帖

37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70841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11-10 23:1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里的“道”,既包涵了本体意义上参赞天地、仁民爱物的儒家“圣道”,也涵摄了工夫或教化意义上的出神入化之“诗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634

主题

10万

回帖

37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70841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11-10 23:15 | 显示全部楼层
“吾道”既有对“世道”艰难的真实体认,也带有某种“士志于道”的形上维度和哲学内涵。杜甫的“道”是涵容了乾坤、造化、尧舜、稷契、君臣、黎庶、生民、万物等的“天地万物一体之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634

主题

10万

回帖

37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70841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5-11-10 23:17 | 显示全部楼层
从文学接受的角度看,杜甫的诗歌命运与陶渊明颇为类似,都经历过一个“由晦而显”的动态过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粤ICP备18000505号|粤ICP备17151280|香港诗词

GMT+8, 2025-11-11 04:36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