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诗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34|回复: 2

读廖国华的诗(作者:吳长青)

[复制链接]

421

主题

3874

回帖

1万

积分

论坛贵宾

Rank: 5Rank: 5

积分
19411

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15-8-6 10:1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廖國華,江陵彌市人,生于1945年7月。一個月後,日本天皇下詔投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取得勝利。他的到來,對曾隨國軍入緬抗日的乃父子珊公算是個安慰。家庭又添新丁,或可沖淡他“十萬男兒半沒還”的戰爭記憶。

  子珊公生于1909年(清宣統元年),值此中華民族千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前夜,福兮禍兮?一家人以開于沙市的棺材鋪謀生,雖算不上家道殷實,子珊公却可以安靜讀書,遂成爲一方飽學之士,隨後即設帳沙頭。七·七事變,棺材鋪毀于戰火。爲避戰亂,家人遷居彌市鄉下,子珊公先是在荊沙城區的英美烟草公司任職,旋即投筆從戎,在岳陽參加國軍185師54團,任少尉文書。1943年又入緬抗日决戰,後升少校軍銜,任書記官。戰爭勝利前夕返鄉,重操執鞭舊業,避開了內戰戰場。子珊公的書生本色從他這一舉動中得到凸顯:向往和平,安于田園。新政權建立後,子珊公因歷史問題難以被見容,他最愛好和擅長的教書職業也被剝奪,進入街道被服廠當會計,隨著革命形勢的趨緊,這一份工作也很快失去。挨到60年代中期,又是一個史無前例的年代即將來臨,子珊公撫今追昔,仿佛大徹大悟,作了一個明智的選擇——自縊身亡,作別了這一使他充满理想又感到困惑的世界。廖國華有詩道出了其父的苦悶:“緬戰歸來慶又生,奈何左計負躬耕。功勞簿上無名字,殘喘關頭挨鬥爭。殃及親朋人盡避,株連家小孰能撑。陽謀陰計同身受,無怪當時心一橫。”(《清明祭父》)。


  詩人廖國華(左)
  廖國華幼承庭訓,12歲時習作詩詞,但幾乎隨呤隨扔,全沒有記在心上。及長,“傲然闊步淩鸞鳳,不合時宜亂打鳴”,竟以“廖選”狂言賈禍。加之其父“歷史問題”的“原罪”,他一生的基調就定下來了。風風雨雨幾十載,“十等公民排倒二,下崗歸來却無田”,一語道盡了他的社會和經濟地位。“蚌病成珠”、“詩必窮而後工”在廖國華的身上似乎又得到了印證。他自詡的成就是“打油饤豆三千首,入癖成狂五十年”。
  
  廖詩的風格直追唐人杜甫的寫實主義,踐行著“規諷寄托”、“有益政教”的藝術準則。但畢竟時代不同了,無人能達到唐詩的藝術高度。我只是以爲,廖詩的“詩史”性質,或可躋身杜甫一路。
  
  杜甫的青年時代,躬逢開元盛世,而天寶之亂後,他的理想破滅,曆盡人間辛酸,方能看到生民的疾苦;廖國華的青少年時代亦逢由亂轉治、幷可能出現的盛世(戰爭結束,新政權建立),哪知隨之而來的却是共和國的反右、文革及起點不公的經濟的私有化,一去就是50年。把新時代和舊王朝相提幷論,可能隱含不敬,但歌德有言,太陽底下無新的事物,社會大變動給予生民的困苦,怕是難分軒輊的。“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杜),是當年;“千金一箸豪門宴,知是扶貧是劫貧”(廖),是如今。
  
  廖詩最可貴之處就在于它的“詩史”性質,這一性質由它濃厚的民間性及底層性表現出來,故它的真實性就難以被巔覆。不要說對後代,就是對當代—些缺乏底層社會生活的人,也有它們認識社會的價值。廖詩有些篇什甚至可以和《三吏》、《三別》比肩,從成詩的角度來說,這得益于當今社會比杜甫的時代更複雜,人情世故更吊詭,價值觀更多元,要將人間世象收入筆下,需要更高的藝術感悟。
  
  “桶裝垃圾半人高,翻檢(揀)就能換小鈔。我欲上前抻一把,奈何近來也承包”(《竹枝詞》)。這是和杜甫時代完全不同的“新氣象”——權力尋租(行政許可)幾到無孔不入的地步。廖國華見到的絕不是孤證,某市施行拾荒許可證制度、某地政府爲廟裏的和尚尼姑發放“化緣證”都已見諸報端。沖著什么,“人間多少荒唐事,不恤斯民只拜金”。(《七.一七雷州海祭》)。拜金主義盛行導致的權力异化,是爲一切惡之肇端。
  
  “兒無職業父無崗,忍作哀鴻倒路旁?此去當如牛負軛,多加謹慎避蚊虻。”(《送大兒夫婦、小兒媳南下打工》)。這種別離的凄楚無法安上崇高的理由,就是爲了苟活。南方“蚊虻”的可畏,國人是領教過的,別說缺少文化的農民,就連學有所長的大學生孫志剛在南方遭“蚊虻”(酷吏)之害(死),也只是百里曝一。更有甚者,“愛廠如家何處尋,廠房深處野蒿深。主人却在長街走,男去拉車女賣淫。”(《竹枝詞》)。經濟私有化本屬人間正道,但起點的不公却遭到了多少有識之士的批評,也是不爭的事實。賣淫女以違法來維持生計(央視社會紀錄欄目曾報道過《一個賣淫女的日記》),而且人身權得不到保障,受著三重的折磨,已引起有正義感的社會學家們的關注,幷發出了保障賣淫女人身權的呼籲。

  廖國華對當今社會問題的根源是有洞見的。他生活在社會最底層,感同身受。“農家拖欠豈無因,田野無荒未脫貧。公僕倘能多善舉,世間何處有刁民。”(《曹山兄抽調秋徴工作組,書此爲塞行囊》),一針見血地指出—切農村矛盾的根源不在農民。“舉措休言失誤多,石頭在水用心摸。摸他地老天荒後,不信不能過此河。”,由“三農”問題進而思考中國改革的全局。“摸著石頭過河”曾是總設計師的重要理論,却在廖詩中成爲被嘲諷的对象,雖爲觸禁犯忌,但揭示出改革理論的蒼白和滯後,發人深省。“閃閃軍徽孰不欽?男兒焉肯老山林。誰知也要錢鋪路,一襲征衣值萬金。”(《徵兵有感》),用錢買兵當,這恐怕是古今中外聞所未聞的怪事,但却在我們的身邊實實在在發生著。爲什么公民不惜以萬金換一襲“征衣”,因爲兩年“義務”的經濟收益大大于當兵的機會成本,更不說撈文憑、提幹的可能收益。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斯蒂格利茨最近在北京大學指出,中國經濟轉型面臨着一個問題:自由市場經濟和利益集團的共同作用使得造就的市場經濟幷不與全社會的利益一致。廣遭詬病的國民教育系統的逐利行爲和公共醫療服務的高收費,政府也公開承認了是事實。如果說連最神聖和崇高的國防事業也難免跟風逐利,不管是個案行爲還是體制原因,總之不是什么好兆頭。
  
  中國的許多社會經濟問題,說到底都是被政治問題制約著。政治的不能上軌道,導致許多問題的解决顯得困難重重,所以加快民主化進程遂成爲執政黨的當務之急。廖國華對這一層的認識不可謂不深刻,所以才能以藝術的形象加以表達。“也算勞資糾葛,群情鬥志高昂。索薪要選帶頭羊,我自當仁不讓。/寫好條條款款,衆誇細緻周詳。誰知見面就黃腔:小的專來拜望。”(《代表》)。這一“代表”的形象,折射出國家的政治生態。雖有總理爲農民工討要工錢的仁政義舉,但畢竟離制度遠矣,離問題的真正解决之日遠矣。
  
  文人的冷漠、麻木、甚至甘當附庸,無疑助長了社會風氣的窳敗。“田畝一年收,病床幾副藥。詩人無所謂,只咏農家樂。”(《讀田園詩斷想》),詩人批評詩人,只因情趣殊异。谷賤藥貴的民生(工農剪刀差;“農民九重地,工人九重天”。)是造成中國農村長期、普遍貧困的經濟根源之一。加之官吏盤剝,雪上加霜。“收罷黃梁摘罷棉,登門人索集資錢。上交公庫究多少,怕看頭頭鬧酒筵。”(《農家夜話》)。2006年元月1日始,延續幾千年的農業稅在制度層面被取消,農民的負擔也許會因此得到根本减輕,但從日漸增長的資源(水、電、油;種子、農藥、化肥)使用費,還有捉襟見肘的鄉鎮財政,都潜伏著危機。這裏免掉,那裏收回,是全社會更關注、農民更擔心的事情。
  
  廖詩另一個可貴之處是“怨而不哀”。他之所以時有俗不可耐的文字入詩,恰恰說明他心沒死。“希望還在,明天會好”,這是我讀完《無妄齋呤草》後存留眼前的一絲亮色。“山村投老合教貧,江左豪情已讓人。才不才間粗識字,了無了處暫栖身。勞心勞力皆華蓋,憂國憂民是禍因。寂寞休嗟身若草,堯天雨露正均勻”(《除夕小唱》)。他認命,他也殷切地期待著。
  
  廖詩有許多篇什幾近“打油”,但我估計,恰是這一部分會引起讀者的共鳴,甚至叫絕。“埋紙沈箱二十年,一朝複出血痕鮮。何堪忍向攤頭顧,拂去塵灰賣現錢。”(《像章》)。很寫實,且很有深意。當年的像章如今成爲十足的文物,那么大量存在的文物能值多少錢(文物以稀爲貴),只配下地攤的價格,相信無人沒見過這場景。還有如《電信謠》、《環保謠》、《戶口謠》,都令人忍俊不禁,又徒嘆奈何。
  
  廖國華身處鄉間一隅,但他對世界大勢也是有所感悟的,這不但擴大了詩人的創作天地,同時也抒發了他向往民主、自由與和平,痛恨霸權、戰爭與恐怖主義的情感。從《韓國全鬥煥受審》可以看出他的心迹:“碧磷暗火遍平蕪,舉國心頭創未蘇。血肉爲屏哀學子,軍車清道走屠夫。蒼天浩渺人爲厲,青史淋漓筆寫朱。拍手光州看果報,莫謂循环世間無”;從《九·一一遙祭》可以看出他大悲憫的情懷:“電波如哽越洋來,又報塵寰降劫灾。百二層樓成瓦礫,萬千生命化塵埃。”但他對引致國際紛爭的原因的理解,我以爲存在簡單化的傾向。比如有幾首詩中對美國的講人權是假、行霸權是實的批評,就過于簡單。記得旅美歷史學家唐德剛當年爲在美國當寓公的李宗仁代總統作口述自傳時,李代總統總愛當著唐博士的面大談國家大事或政治哲学,唐博士只得叫他打住,說我給你安背景,你只須談如何在護國軍中“炒排骨”(當排長)的事。這是不是可以說明,政治題材入傳入詩本身是非常難的,它不僅要充滿情感,更要訴諸理性,故歷來只有政治諷刺詩和漫畫這兩種藝術形式去表現,因此,廖國華的這一類詩或可有開先河之功。善于藏拙,也是人狡黠之—面,而廖兄知難而進,正好說明他的赤子之心未改。
  
  廖國華對詩的主張是明確的:“心畫心聲不失真,胸裝大我力千鈞。詩家落筆當珍惜,究爲求名究爲民?”(《論詩十絕》)。但不食人間烟火的詩人是不存在的,就是當年的李白、杜甫、陶淵明也不能幸免于俗務。爲了生存這一基本前提,古往今來有幾人真能做到率性而行?何况“嘉會”、“入寵”也是給予詩人靈感的場合,歷史上那篇膾炙人口的《滕王閣序》,便是駢文家王勃的入寵之作。但酬酢之作下筆當謹慎,一不小心,“如沙進眼忒磨人”就難受了,算是我對廖兄的坦誠進言。
  
  我贊同許多人的估計,廖兄的一些詩篇是可以傳世的,我幷且認爲它們應當傳世。廖詩的價值就在于提供來者對歷史作認知,和陶淵明的詩反映出魏晋士人的精神風貌、杜甫的詩記錄了李唐安史之亂給生民帶來的苦痛一樣,它們都是社會大變動留下的印迹。

79

主题

8067

回帖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23072

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15-8-6 10:27 | 显示全部楼层
分享学习。问候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21

主题

3874

回帖

1万

积分

论坛贵宾

Rank: 5Rank: 5

积分
19411

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5-8-6 16:37 | 显示全部楼层
值得一读的文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粤ICP备18000505号|粤ICP备17151280|香港诗词

GMT+8, 2024-5-18 19:56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