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诗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扬之水

[诗词理论] 徘徊于“情”与“志”之间

[复制链接]

5097

主题

9万

回帖

33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3104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6-1 20:05 | 显示全部楼层
到了汉代,志的概念的外延越来越窄。当时的儒家学者继承荀子的理论并把志的概念进一步缩小,表现在对《诗经》的重新阐释和评价上,他们把普遍的民间情歌,上升到“用之邦国”的纲上,强化了志的理性内涵同时又缩小了它的外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097

主题

9万

回帖

33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3104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6-1 20:06 | 显示全部楼层
诗言志的诗学观,是儒家以道德为本位的哲学思想的必然延伸。但是,在儒家诗学观的发展中,总是有不同的声音--“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而有信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诗大序》中的这段话,是我国古代诗学的一块丰碑。它指出诗是诗人之志的载体,诗人作诗,是有志在心,受到情感的激发,不得不言,必言之而后快,这是诗歌产生的审美心理基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097

主题

9万

回帖

33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3104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6-1 20:07 | 显示全部楼层
魏晋以来的文学理论家,打破了传统儒家思想独尊的局面,从诗歌的抒情特点以及形式美方面解释诗歌的意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097

主题

9万

回帖

33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3104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6-1 20:38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明诗》中,刘勰通过释名章义和对历代诗歌的评价表现了他的立场:诗歌必须“言志”,但同时,他也表现了对“情”的依依不舍。正是这种依依不舍,使得《明诗》不仅仅是简单地继承传统的“诗言志”,而是丰富了其内涵和延伸了它的意义。但是,也暴露了刘勰徘徊于“情”与“志”之间的矛盾心态,而这种矛盾的立场和心态,便得《明诗》有不可避免的瑕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097

主题

9万

回帖

33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3104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6-1 20:39 | 显示全部楼层
言志说居中国诗歌理论之首,刘勰在解释诗歌的意义和作用时,极其强调诗歌的美刺作用。“义归无邪”就是指思想要正确,很像今天美国校园讲的“政治正确”。“持人情性”,“顺美匡恶”、韦孟“匡谏”,强调的都是诗的美刺作用。这样论诗,还是不敢偏离以诗来讽谏的传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097

主题

9万

回帖

33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3104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6-1 20:40 | 显示全部楼层
刘勰对诗歌的见解,并不是完全承袭旧说而无新发展。他从“人禀七情,应物斯感”的角度,强调诗歌“感物吟志,莫非自然”的特点,实际上强调的正是诗歌“发愤抒情”的特点。他认为:抛开“志”来抒“情”,就不可能有真情,“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刘勰要表达的真意是:一个人,只要他具有思想感情,当他有感于物而吟咏其志时,这个“志”显然不一定是某种意志、抱负,或是什么讽谕,更不可能直接就是圣人之志,而是泛指一般的“情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097

主题

9万

回帖

33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3104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6-1 20:41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刘勰这里,情志并不是对立的,他可以把情称为志,也可以把志称为情,所以他的“志”,并不是汉儒所说的“邦国之志”,而是“情志”,这个情志也不是情与志的简单相加,而是有种种要求和规范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097

主题

9万

回帖

33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3104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6-1 20:41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刘勰眼里,诗歌创作要表达的,既不是狭义的“圣人之志”,也不是漫无边际的“情”,而是情志合一的情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097

主题

9万

回帖

33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3104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6-1 20:42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山水诗里,“庄老告退”,与其说是玄言诗的改变,还不如说是玄言的继续。因为诗中表现的山林思想是一致的,但是直白的说理不见了,而代之以“物”--通过实物,即山、水,情景相洽,玄理因内化而缺席,而自然外化,“是以声画妍,寄在吟咏,吟咏滋味,流于字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097

主题

9万

回帖

33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3104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6-1 20:42 | 显示全部楼层
“感物吟志”的诗论即继承了儒家的诗教说而又不止于继承,它要求诗歌言志抒情的特点与社会作用的一致,以言志无邪为主,又注意情性,文与质的统一,这才是〈明诗〉的总的思想。在这里快速回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097

主题

9万

回帖

33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3104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6-1 20:43 | 显示全部楼层
刘勰里面倚重于“情”,时而倾向于“志”,他的这种徘徊和矛盾心态,使得他的诗歌观的其他局限性也表现出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097

主题

9万

回帖

33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3104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6-1 20:44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方面,他主张要学习经书,效法圣人,确立“志思蓄愤”的规范;一方面,他又主张应物兴感,吟咏情性。徘徊于“情”与“志”的刘勰时而又偏向于突出“情”的重要地位,要求“为情而造文”。过分侧重于“情”,必须会过分注重辞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粤ICP备18000505号|粤ICP备17151280|香港诗词

GMT+8, 2024-5-19 16:14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