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诗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45|回复: 5

《内经》“神”义的层面分析

[复制链接]

31

主题

1100

回帖

2860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2860
发表于 2017-3-20 06: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中医学理论中,“神”是一个基本的概念,它常与“形”“气”“色”等构成一对对重要的范畴以指导医疗实践。《内经》之“神”内涵丰富,影响深远,以致今天我们仍然离不开它。可以说,中医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无不与神有关,如心藏神、望神、脉之有神等等。因此,研究《内经》“神”的含义,剖析其含义的不同层面,是充分理解和运用中医学理论不可缺少的一环。

“神”的出现很早。《说文解字》中“申”“神”互训,而“申”“电”同文。“电”甲骨文作阴阳激耀之形,即神异可怖者谓之神。原始思维的联想互渗特点决定了先民对世界的看法,他们把雷电风暴当作超自然的实体来崇拜。在这些自然崇拜中,太阳神崇拜神最古老和流行的一种。《书.微子》释文说:“天曰神,地曰祗”,《礼记.郊特牲》郑孔注疏说,天神以日为尊。《春秋繁露.郊祭》说:“天者,百神之大君也。”不言而喻,上天和太阳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包含神秘莫测的意思。殷人和周人虽然崇敬上帝,但从文献来看,似与神不同,神的意义从此出现了分化:上帝只有一个,而神为数众多。《国语.周襄王十八年》说:“昔我先王之有天下也,规方千里,以为甸服,以供上帝山川百神之祀。”春秋以降,神之地位渐衰,而民神杂糅,神从神灵格之主体变成了英雄格之主体,成了某种精神观念的象征。因此,《易.系辞》说“神无方”,孔子疑鬼神,墨子则把天下大乱归之为时人不信鬼神。弄清了神的本义及其演变,对我们理解《内经》“神”的含义很有帮助。

《素问.八正神明论》说:“帝曰:‘何谓神?’歧伯曰:‘请言神,神乎神,耳不闻,目明心开而志先,慧然独悟,口弗能言,俱视独视,适若昏,昭然独明,若风吹云,故曰神’。”同一篇又说:“视之无形,尝之无味,故谓冥冥若神仿佛。”《灵枢.病传篇》说:“道,昭乎其如旦醒,窘乎其如夜瞑,能被而服之,神与俱成,毕将服之,神自得之,生神之理,可着于帛书,不可传于子孙。”过去的注家由于视点关系,解说这些经文时大多拘泥于医理方面,有意无意地忽视经文中所包含的哲学成分。例如马莳说:“耳无所闻,病人未及言病也,彼者目已明,心已开,而志已先病人而知矣。”注家中高明如王冰者,也说“神谓神智通悟,形谓外诊可观,外隐其无形,故目冥冥而不见,内藏其象,故以诊而可索于经也”。笔者认为,《内经》这里的“神”与老子“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的“道”是一个意思,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终极存在”。这是神的本体。但是,作为本体的神在这里却是超思辩的,它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甚至也不是时空范畴内的东西,因此,歧伯用诗的比喻来隐射它,用“慧然独悟”来逼近它,使这个超形而上的实在最终到达我们的意识(但从这一刻起,它已降至形而上的层面了)。人类的思维普遍面临这样一个困境:常恨言语浅,不如道理深。如果连语言或思维也无法到达,那么我们是如何知道这个存在物的?(从另一面说,一旦借助语言、思维到达时,则已涉形迹,变成鱼兔之筌蹄了)对此,胡塞尔的本真还原似可作为一种参考的思维方法。首先,我们把有关神的本体的主观性、传统的成见放在括弧里,管它什么神秘莫测、自然规律,一律弃置不顾,只注意其“所与”,接着我们连它的存在本身也一起放进括弧,专注于它的“所是”,最后从“所是”中排除一切非本质的东西而分析其本质,从而到达先验的自我本位,这样就会产生对“神”的独明独见了。当然,要做到这一步需要敏锐的直觉,像禅家的观照那样觉悟。看来,要把握形而上的“神”“道”“真如”等,现象学还原法不失为一条路子。

《内经》把“神”的地位如此提高,主要是为了一种理论上的优越性,另外也是为涵盖面的需要。不可否认,它与当时道家、阴阳家,与当时人们直面宇宙人生的本源精神是有关系的。《庄子.则阳》说:“道,物之极,言默不足以载。非言非默,议其有极。”说的也是这个意思。

事实上,当我们为《内经》的“神”命名并进行解释时,神的本体已落到了神的相的层面了。这时的“神”可名可道,已具有时空起源特性。不过,这里说“神相”并不意味“神”出现了分化,神体神相犹如一枚硬币的两面,分辨只存在于我们的意识,而对形而上的“神”来说并没有体与相的区别。《素问.天元纪大论》说:“故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阴阳不测谓之神,神用无方谓之圣。夫变化之为用也,在天为元,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无味,道生智,元生神。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天为寒,在地为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史记.封禅书》集解说:“神明,日也。”《易.系辞》说:“阴阳不测之谓神。”《孟子.尽心下》说:“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淮南子.原道训》说:“神托于秋毫之末,而大于宇宙之总。”由以上引文可知,神之相不是自然规律能够涵盖的,它带有本体论特征,与阴阳(理)处于相同的层面。“故神无方而易无体,”没有法则定体不可谓规律。王冰注《素问.天元纪大论》这段经文时说:“其变化神圣之用也,合天地之理而一之者也。在天为元,其理玄远,而玄之所生者为神。”“玄远幽深,故生神也。神之用,触遇玄通,契物化成,无不应也。”这个无所不在,无时不在的神正是神的本体的显现。张景岳《类经.本神》说:“神者,灵明之化也,无非理气而已。理依气行,气从形见,凡理气所至,即阴阳之所居,阴阳所居,即神明之所在。故曰阴阳者,神明之府也。”显而易见,这是受到了宋明理学思想影响。张载就把神作为阴阳变化的本因。他说:“惟神为能变化,以其一天下之动也。”“神与易虽是一事,方与体虽是一义,以其不测,故言无方,以其生生,故言无体。”“一物两体者气也。一故神(两在故不测),两故化(推行于一),此天地之所以参也。”(《横渠易说》)周敦颐也把神作为与太极相似的东西。他说:“动而不动,静而无静,神也。”“感而遂通者,神也。”《周子全书》(卷九、卷八)周敦颐所说的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的“阴成形,阳化气”是一个意思,都和《易.系辞》的神义一脉相承,是从本体论上说明事物的动静变化,对立统一。《庄子.大宗师》说:“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以上所说“神”为神义的第二个层面:神相,它是由神的本体显现的相,比自然规律的级别要高。

神义的第三个层面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自然规律”。这一点,《内经》的论述颇多,如《素问.至真要大论》的“天地之大纪,人神之通应也”,《素问.五运行大论》的“天地之动静,神明之为纪”,《素问.玉机真藏论》的“神转不回,回则不转,乃失其机”。王冰注曰:“夫天地变化,人神运为,中外虽殊,然其通应则一也。”《淮南子.泰族训》说:“其生物也,莫见其所养而物长,其杀物也,莫见其所丧而物亡,此之谓神明。”这和《荀子.天论》的“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的“神”是相同的。由于神是宇宙起源的本根,由它演化出来就能指导万物,正如《庄子.知北游》所说:“阴阳四时,运行各得其序,惛然若亡而存,油然不形而神,万物育而不知,此之谓本根。”

神义的第四个层面指自然真理在万物上的表现,它具有功能性质。《灵枢.小针解》说:“神者,正气也。”此即指万物的正常状态。它表现在国家上,则“亡神失国”(《移精变气论》,表现在天上,则“在天为风”(《五运行大论》),表现在神人身上,则“独立守神,肌肉若一”(《上古天真论》,表现在至人身上,则“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上古天真论》,表现在圣人身上,则“精神不散”(《上古天真论》)。总之,“失神者死,得神者生”(《灵枢.天年篇》)。张景岳在解释“神”时说:“以故虚灵知觉,作生作灭,随机应境,千变万化,瞬息千里,梦寝百般。又能料理未来,推测祸福,大而天下国家,小而僻陋罅隙,无所不至。”(《类经.本神》)

神义的第五个层面指动物和人的生命,它是生命的标志,是生命体存在的最重要因素。作为一部医学著作,《内经》在这方面的论述最为丰富。《素问.六微旨大论》说:“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王冰注:“出入谓喘息也,升降谓化气也。夫毛羽蜾鳞介及区走岐行,皆生气根于身中,以神为动静之主,故曰神机也。”《灵枢.本神篇》说:“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张景岳注:“故人之生也,必合阴阳之气,构父母之精,两精相搏,形神乃成,所谓天地合气,命之曰神也。又决气篇曰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素问.六节脏象论》说:“津液相成,神乃自生。”《灵枢.天年篇》说:“血气已和,荣卫已通,五脏以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人。”《灵枢.平人绝谷论》说:“故神者,水谷之精气也。”《素问.八正神明论》说:“气血者,人之神。”这些“神”指的都是构成生命的元素,是生命体赖以存在的基础。

生命既然是两精相搏而成,那么神有什么作用?《灵枢.本神篇》说:“人之气血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也。”故“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灵枢.邪客篇)。

正因为生命对人很重要,“人之情莫不恶死而乐生”(《灵枢.师传篇》),所以,古人才提出养生问题。《素问.上古天真论》说:“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这是养生的大纲。《素问.八正神明论》说:“故养神者,必知形之肥瘦,荣卫血气之盛衰。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这是养生的实施。“故圣人抟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生气通天论》),这是圣人的养生法。“不知持蒲,不时御神”(《上古天真论》),这是凡夫俗子的养生法。总之,《内经》对养生的要求是“精神内守”(《上古天真论》)。在《素问》中有一章叫《四气调神大论》,是专论气候与养生关系的,所谓调神就是调理精神情志。

神义的第六个层面指心的功能,即心理活动。在《荀子》《孟子》等书中就有“心者,形之君也,神明之主也”和“心之官则思”的观点。《素问.灵兰秘典》说:“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灵枢.邪客篇》说:“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这里的心便是心理意识的统称。

1、知觉:指摄取和解释外界信息的心理活动。《灵枢.大惑论》说:“目者,心使也。心者,神之舍也。故神精乱而不转,卒然见非常处,精神魂魄,散不相得,故曰惑也。……心有所喜,神有所恶,卒然相感,则精气乱,视误故惑,神移,乃复。”视知觉无疑是人体感觉系统中最重要的一种,它不仅有摄取外象的作用,还同观察者的知识与期待有关,所以“目者,心使也”。这里,还探讨了错觉和幻觉产生的原因,认为它是突然交错感触,精气散乱所致。

2、注意。《内经》的神在这方面主要用于诊断和治疗,它要求医生诊治时专心致志。《素问.宝命全形论》说:“凡刺之真,必先治神。……神无营于众物。”《素问·征四失论》说:“所以不十全者,精神不专,志意不理,外内相失,故时疑殆。”《灵枢·终始篇》说“深居静处,占神往来,闭户塞牖,魂魄不散,专意一神,精气之分,毋闻人声,以收其精,必以治神,令志在针。”

    3、记忆。记忆指的是对过去经验的一种编码、储存和提取过程。《灵枢·本神篇》说:“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而“积神于心,以知古今”(《灵枢·五色篇》)。这里的“心” 不是指心这个脏器,是指反映、储存、保持、检索外界事物的“心”,即记忆。

    4、思维。思维是一种内在或内隐水平上的行为,它要求人们选择利用环境信息,结合自己的知识和技能解决某个问题。《灵枢·本神篇》》说:“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思”“虑”“智”指的就是思维活动。本节经文层层剥笋,通过神、魂、魄、心、意、志、思、虑、智的解释,从生命体征直指人的思维与情感。

    5、情感。 《灵枢.本神篇》说:“是故怵惕思虑者伤神,神伤则恐俱。……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恐俱者,神荡惮而不收。”这说明神伤引起情志病,使人精神迷乱、荡散。《素问.调经论》说:“神有余则哭不休,神不足则悲。”因为心为神舍,心气有余则哭笑不休,不足则悲忧不止,故痛在肌表,未入经络,名曰神之微。另外,《素问.疏五过论》还提出贵贱富贫能使人致病。“诊有三常,必问贵贱,封君败伤,及欲侯王,故贵贱脱势,虽不中邪,精神内伤,身必败亡。始富后贫,虽不伤邪,皮焦筋屈,瘘嬖为挛,医不能严,不能动神,外为柔弱,乱至失常,病不能移,则医事不行,此治之四过也。”中国医学分别把喜怒思悲恐,神魂意魄志与心肝脾肺肾联系起来,构成了一个与官僚制度对应的脏象学说。《灵枢.卫气篇》说:“五脏者,所以藏精神魂魄者也。”脏就是藏,故“神脏五”。

《素问.本病论篇》专门论述了五脏之神的发病与死亡之间的机制。

    6、意志。《灵枢.本脏篇》说:“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这里强调了意志对精神的作用。《素问.汤液醪醴论》还把“精神不进,志意不治”看作是“病不可愈”的原因。所以,“嗜欲无穷而忧患无止,精气弛坏,荣泣卫除,故神去而病不愈也。”

    7、诊治。《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一曰治神,二曰知养身,三曰知毒药为真,四曰知制砭石小大,五曰知脏腑血气之诊。”王冰注:“一曰治神,专精其心不妄动乱也,所以云手如握虎,神无管于众物,盖欲调治精神,专其心也。”《素问·方盛衰论》说:“是以诊有大方,坐起有常,出入有行,以转神明。”中医历来重视“神”在诊疗上的作用,所谓“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灵枢.天年篇》),“望而知之谓之神”。《内经》特别提到针刺时应精神专一。《本神篇》说:“必先本乎神。”《素问·针解篇》说:“必正其神者,欲瞻病人目制其神,令气易行也。”《灵枢·九针十二原》说:“小针之要,易陈而难入,粗守形,上守神。神乎神,客在门。”

    8、梦。梦是人们在睡眠状态时出现的经验,做梦人觉得自己处于一个非物质的想象世界中,经历其发生的景象和事物。《素问·脉要精微论》及《灵枢·淫邪发梦篇》对此有概略的讨论。中医释梦,主要从心主神明出发探讨其原因和机理,即所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张景岳《类经.梦寝》说:“夫五行之化本自无穷,而梦造于心,其原则一。盖心为君主之官,神之舍也,神动于心,则五脏之神皆应之,故心之所至神也,神之所到心也。第心帅乎神而为梦者,因情有所着,心之障也。神帅乎心而为梦者,能先兆于无形,神之灵也。”

《内经》论神,大多落实在第五、第六意义层面,这是造成神义理解偏于狭窄的主要原因。

“神”作为《内经》医学体系的基本概念(范畴),带有诸多原始思维的痕迹,即用联想代替推理,用类比代替逻辑,这不但在中医学中不罕见,而且贯穿了从先秦到明清的所有思想思维活动。朱熹就把雷霆与爆竹视为同一的东西,视作“郁积之气”的散发。日常概念和科学概念是有区别的,用想象虚构的观念去代表科学概念的后果是定性不定量。“神”的活动与人的心理活动到底有多少相似之处?它是否能用来说明所有具体而微的生命特性和心理过程?它具有多少实证的可能?它的运用是否应受到严格的限制?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原载1992年《西藏科技》

0

主题

483

回帖

2022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2022
发表于 2017-3-20 08:2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也许就是被称为“巫术”的一个要素了。  
先学学,慢慢消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2

主题

1687

回帖

6081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6081
发表于 2017-3-20 09:57 | 显示全部楼层
《黄帝内经》,既是中医学的经典之一,同时又蕴藏着相当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自问世迄今吸引无数学者从医学,哲学,历史,天文,地理,语言,文字,气象,历法,社会等多学科多角度研究。格先生着重于对其“神义”的研究,这是一新角度,值得肯定与重视。

点评

他本来是医生,这是本专业的事。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3-20 11:1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9

主题

1087

回帖

7497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7497
发表于 2017-3-20 11:12 | 显示全部楼层
林金建 发表于 2017-3-20 09:57
《黄帝内经》,既是中医学的经典之一,同时又蕴藏着相当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自问世迄今吸引无数学者从 ...

他本来是医生,这是本专业的事。

点评

难怪《母猪护理》写得那么专业,该不会是兽医吧。格那丁算是个怪才,各方面知识都有所涉猎。如果金版出任副站长的话,可以让他接任首版,国学栏目涉及面较广很适合他。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3-20 12:5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83

回帖

2022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2022
发表于 2017-3-20 11:28 | 显示全部楼层
北戴河 是人事科的好同志。工作认真,埋头刻苦,不计个人得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2

主题

1687

回帖

6081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6081
发表于 2017-3-20 12:55 | 显示全部楼层
北戴河 发表于 2017-3-20 11:12
他本来是医生,这是本专业的事。

难怪《母猪护理》写得那么专业,该不会是兽医吧。格那丁算是个怪才,各方面知识都有所涉猎。如果金版出任副站长的话,可以让他接任首版,国学栏目涉及面较广很适合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粤ICP备18000505号|粤ICP备17151280|香港诗词

GMT+8, 2024-5-13 18:18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