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诗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64|回复: 1

诗人用自己的有感之物去打动读者的物的同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1-12 09: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诗人用自己的有感之物去打动读者的物的同感
    诗必须写诗人自己的有感之物,这有感之物用诗的意境传递给读者,读者自己也必须同时具有有感之物的意境(只是没表达出来),这诗的効力才会对读者发生作用。“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用诗吟出了这个意境,只有李白吟出来,所以白是诗人是天才。张红的脑子里也存有这月光、这床前,这地上霜、这思故乡,但他没有吟出,所以张红只是读者。张红读了李白的诗才加深了自己脑子中早己存在的意境,这就是诗人与读者的区别。如果李白写的是《床前一个鬼,青面獠牙嘴。经常到床前,邀我同举杯。》就算李白见到的鬼真是这样,但读者并不可能也见到这同样的鬼,这读者的脑子里从来没出现过这样的意境,所以他就不会发生同感,这鬼诗因此就是没效力的。
    “昼出耘田夜积痲,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古代的中国是一个农业社会,诗人和读者都对农村生活意境具有切身的同感,所以这首诗经诗人一吟出,其艺术感染力就会对读者产生意境的艺术再现。
    今天的月亮通过科学的进步,人们已经知道那是一片不毛之地,绕月飞船摄下的照片也没什么诗意,你仍用古人的浪漫去描写嫦娥因飞船而起舞,吴刚为远客而捧酒,这是诗人的老干虚假意境,读者是不买账的。
    诗的意境必须建立在能与读者发生共识同感的基础之上才能发生艺术效力。

62

主题

1687

回帖

6081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6081
发表于 2017-1-13 11:11 | 显示全部楼层
“诗的意境必须建立在能与读者发生共识同感的基础之上才能发生艺术效力”这一论点,虽不甚全面,但无疑是正确的。比如本人小诗《云南省长不识滇》点击量9000多,并不是拙作有多好,而是所产生的感慨,读者们有同感罢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粤ICP备18000505号|粤ICP备17151280|香港诗词

GMT+8, 2024-5-13 22:05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