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诗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129|回复: 71

元兢的声律理论,来源于宫廷的【应制诗】

[复制链接]

66

主题

4839

回帖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1847
发表于 2016-8-24 11: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小三羊 于 2016-8-24 11:20 编辑

元兢的声律理论,来源于宫廷的【应制诗】,指导着科考的【试律诗】


元兢体系的形成,来源于初唐的宫廷应制;
元兢体系的流行,借助于初唐的官学兴盛;
元兢体系的公认,得益于初唐的科考诏令。

    元兢,字思敬。生卒年不详,大致活动于唐高宗至武则天时期。唐高宗龙朔元年(661)为周王府参军,与上官仪之子上官庭芝为同僚。总章(668—670年)中为协律郎,预修《芳林要览》,其后又编成《古今诗人秀句》二卷,摘录汉、魏至初唐近四百名诗人秀句,迄于上官仪。其中部分内容乃采自《芳林要览》,成为“秀句集”之祖。事迹见《旧唐书元思敬传》。

    元兢的声律理论,集中体现在元兢的名著《诗髓脑》里。《诗髓脑》成书的时期,最早早不过666年。麟德元年(664)上官仪被害,元兢麟德末年(665)后遭贬至蓬州。元兢的《于蓬州野望》为证,元兢的《诗髓脑》,应在665年之后。

    永隆二年(681)朝廷颁布《条流明经进士诏》,以诏令将科考试律固定下来。诏令云:“自今已后,考功试人,明经每经帖试,录十帖得六已上者,进士试杂文两首,识文律者,然后并令试策。”科考试律的文体,一是律诗,一是律赋。律诗律赋的科考,必有官方声律标准。


    综上所说,

元兢体系的构思形成,最早不会早于唐高宗李治的乾封元年(666),
元兢体系的官方认定,最晚不会晚于唐高宗李治的永隆二年(681)。



发表于 2016-8-24 11: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金筑子 于 2016-8-24 11:31 编辑

元兢的理论举例找的例子只是于他的论点有利部份,不及其余。经不起广泛的论证!况且唐近体诗都不依他的理论。唐近体诗的根据就是:凡永明体中有人用过的四声句子都可用,别人也不去找岔。如仄仄平仄仄就是例子,白居易用了,当时的官员贺之章还夸好得很!

点评

你可以提供,唐宋任何诗人的诗集样本! 看看符合元兢四声25法的,有多少。 看看符合真空平仄24法的,有多少。 有比较才有鉴别。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8-30 07:34
元兢的理论举例找的例子只是于他的论点有利部份,不及其余。经不起广泛的论证!况且唐近体诗都不依他的理论。唐近体诗的根据就是:凡永明体中有人用过的四声句子都可用,别人也不去找岔。如仄仄平仄仄就是例子,白居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8-24 11:44
元兢的理论举例找的例子只是于他的论点有利部份,不及其余。经不起广泛的论证!况且唐近体诗都不依他的理论。唐近体诗的根据就是:凡永明体中有人用过的四声句子都可用,别人也不去找岔。如仄仄平仄仄就是例子,白居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8-24 11:4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6

主题

4839

回帖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1847
 楼主| 发表于 2016-8-24 11:43 | 显示全部楼层
金筑子 发表于 2016-8-24 11:25
元兢的理论举例找的例子只是于他的论点有利部份,不及其余。经不起广泛的论证!况且唐近体诗都不依他的理论 ...

元兢的理论举例找的例子只是于他的论点有利部份,不及其余。经不起广泛的论证!况且唐近体诗都不依他的理论。唐近体诗的根据就是:凡永明体中有人用过的四声句子都可用,别人也不去找岔。如仄仄平仄仄就是例子,白居易用了,当时的官员贺之章还夸好得很!
========================

依照你的说法,声律只有【继承】,没有【发展】了。
根据你的逻辑,近体诗就是永明体,永明体也是近体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6

主题

4839

回帖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1847
 楼主| 发表于 2016-8-24 11:4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三羊 于 2016-8-24 11:56 编辑
金筑子 发表于 2016-8-24 11:25
元兢的理论举例找的例子只是于他的论点有利部份,不及其余。经不起广泛的论证!况且唐近体诗都不依他的理论。唐近体诗的根据就是:凡永明体中有人用过的四声句子都可用,别人也不去找岔。如仄仄平仄仄就是例子,白居易用了,当时的官员贺之章还夸好得很!

再说,〇平〇〇平,六朝时期,有人用过么?你肯定说,有人用过。
但是,凡是使用〇平〇〇平的诗篇,只这一条就不是永明体。
永明体的所指,并非永明人的诗作,而是符合永明声律的诗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3

主题

1607

回帖

6219

积分

论坛贵宾

诗词理论首席版主

Rank: 5Rank: 5

积分
6219

特别贡献奖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6-8-24 16:0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羊要学会读书,元兢诗髓脑,先列调声三术,再列四声八病,历代格律书都是这样编,民国《学诗百法》,先列平仄格律,后面也列有四声八病,但民国人学律诗只论平仄律,不论八病,元兢体系首先是调声三术,而这在你的分析中不见体现,元兢所列前人沈约的八病之一的蜂腰,却被你大肆渲染,所谓四声二五法,乃是来自何伟棠的《永明体到近体》的解读,受了后代二四分明的影响,唐代并不见如此解读,总之你的解释脱离文献,前后矛盾,又加之四声判断怪异不合实情,虽发了很多平仄判断,感觉很不可靠,价值不高,希望你继续提高认识水平,不要荒废了你的努力。

点评

三羊要学会读书,元兢诗髓脑,先列调声三术,再列四声八病,历代格律书都是这样编,民国《学诗百法》,先列平仄格律,后面也列有四声八病,但民国人学律诗只论平仄律,不论八病,元兢体系首先是调声三术,而这在你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8-26 16:57
三羊解读元兢调声三术 调声之术,其例有三:一曰换头,二曰护腰,三曰相承。   一,换头者,若兢《于蓬州野望》诗曰: 飘飖宕渠域,旷望蜀门隈,水共三巴远,山随八阵开。 桥形疑汉接,石势似烟回。欲下他乡泪,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8-24 17:36
金玉良言!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8-24 16:37
三羊要学会读书,元兢诗髓脑,先列调声三术,再列四声八病,历代格律书都是这样编,民国《学诗百法》,先列平仄格律,后面也列有四声八病,但民国人学律诗只论平仄律,不论八病,元兢体系首先是调声三术,而这在你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8-24 16:0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6

主题

4839

回帖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1847
 楼主| 发表于 2016-8-24 16:0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三羊 于 2016-8-24 17:23 编辑
北山钓者 发表于 2016-8-24 16:00
三羊要学会读书,元兢诗髓脑,先列调声三术,再列四声八病,历代格律书都是这样编,民国《学诗百法》,先列平仄格律,后面也列有四声八病,但民国人学律诗只论平仄律,不论八病,元兢体系首先是调声三术,而这在你的分析中不见体现,元兢所列前人沈约的八病之一的蜂腰,却被你大肆渲染,所谓四声二五法,乃是来自何伟棠的《永明体到近体》的解读,受了后代二四分明的影响,唐代并不见如此解读,总之你的解释脱离文献,前后矛盾,又加之四声判断怪异不合实情,虽发了很多平仄判断,感觉很不可靠,价值不高,希望你继续提高认识水平,不要荒废了你的努力。

【三羊要学会读书】,固然重要。更重要的另辟探索途径。三羊为何非要走别人的老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172

主题

6055

回帖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6952
发表于 2016-8-24 16:37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6

主题

4839

回帖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1847
 楼主| 发表于 2016-8-24 17: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三羊 于 2016-8-24 17:39 编辑
北山钓者 发表于 2016-8-24 16:00
三羊要学会读书,元兢诗髓脑,先列调声三术,再列四声八病,历代格律书都是这样编,民国《学诗百法》,先列 ...

三羊解读元兢调声三术

调声之术,其例有三:一曰换头,二曰护腰,三曰相承。

  一,换头者,若兢《于蓬州野望》诗曰:
飘飖宕渠域,旷望蜀门隈,水共三巴远,山随八阵开。
桥形疑汉接,石势似烟回。欲下他乡泪,猿声几处催。
【飘飖宕渠域,平平仄平仄】====24同平

〇平仄平去,〇去〇〇平;〇去〇〇上,〇平〇〇平。
〇平〇〇入,〇去〇〇平;〇去〇〇入,〇平〇〇平。

  此篇第一句头两字平,次句头两字去上入;次句头两字去上入,次句头两字平;次句头两字又平,次句头两字去上入;次句头两字又去上入,次句头两字又平。如此轮转,自初以终篇,名为双换头,是最善也。若不可得如此,则如篇首第二字是平,下句第二字是用去上入;次句第二字又用去上入,次句第二字又用平。如此轮转终篇,唯换第二字,其第一字与下句第一字用平不妨,此亦名为换头,然不及双换。又不得句头第一字是去上入,次句头用去上入,则声不调也。可不慎欤!此换头,或名括二。括二者,谓平声为一字,上去入为一字。第一句第二字若安上去入声,第二第三句第二字皆须平声。第四第五句第二字还须上去入声,第六第七句第二字安平声,以次避之。如庾信诗云:

今日小园中,桃花数树红。欣君一壶酒,细酌对春风。

“日”与“酌”同入声。只如此体,词合宫商,又复流美,此为佳妙。

三羊解读【换头】:
元兢的换头理论,在换头中的【仄声上去入是单用】的。元兢的诗例,其换头仄声是【去】声;庾信的诗例,其换头仄声是【入】声。元兢的换头理论,从宏观方面来说,得到了诗人的认可;从微观方面来说,并未得到了诗人的认可。因此,流行的是宏观换头术,而不是微观换头术。所谓微观换头术,也即,【仄声上去入是混用】的。这个问题,可以从文镜秘府论或科举试律诗得到验证。

  二,护腰者,腰,谓五字之中第三字也。护者,上句之腰不宜与下句之腰同声。然同去上入则不可用,平声无妨也。庾信诗曰:
谁言气盖代,晨起帐中歌。
“气”是第三字,上句之腰也;“帐”亦第三字,是下句之腰:此为不调。宜护其腰,慎勿如此。

三羊解读【护腰】:
依据元兢行文中中的【不宜】二字,其意思并非【大忌、力避】,其重视程度或力度,由此可见一斑。不被人完全接受的理由,第一,从沈约声律论理来说,五言的律联,其浮切点,是第二五七十字。浮切四次即为律句(无病)。句间的浮切关系,由【二七】和【五十】来完成。再用护腰术,似有多余的嫌疑。第二,护腰两字,仅仅局限于仄声,不局限于平声,似乎没有逻辑道理。第三,护腰两字,上去入的不同,无须刻意避之,其异声几率稳在72%以上。也即,七八成的诗人,即便不懂声律,也是合律的。虽然这样三条理由,三羊也曾经验证过试律诗,罕见而不是没有。例如试律诗句例:
【事去见前心,千秋渭水绿。仄仄去平平?平平去仄入】,见/渭,同为去声。

  三,相承者,若上句五字之内,去上入字甚多,而平声极少者,则下句用三平承之。用三平之术,向上向下二途,其归道一也。

三平向上承者,如谢康乐诗云:
溪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平去上去入,平平平入平】
上句唯有“溪”一字是平,四字是去上入,故下句之上用“云霞收”三平承之,故曰上承也。

三平向下承者,如王中书诗曰:
待君竟不至,秋雁双双飞。
上句唯有一字是平,四字去上入,故下句末“双双飞”三平承之,故云三平向下承也。

三羊解读【相承】:
【一平四仄】,是两个例句的共性。相对于第2字来说【前仄后平】,是两个例句的个性。从使用相承之后来看,两个例子第27字的共性就是:【壑/霞】与【君/雁】,都是平仄异声。由此可知,不管【三平向上承者】,不管【三平向下承者】,其本质在于【二七平仄异声】,与所谓的【三平】,没有太大的关系。鉴于这一点,人们是接受的。例如,试律诗的例句,虽无上三平,确是不出律。
【雨露及万物,嘉祥有瑞莲。仄去仄仄入,平平仄仄平】
【夏木多好鸟,偏知反舌名。仄入平仄上?平平仄仄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8-24 17:55 | 显示全部楼层
元兢理论,作为律诗发展史上的一个内容,是可以的,但用以涵盖律诗,显然帽子小了些。三羊的研究,也不是无价值的。

点评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为何元兢的四声25法,轻松解读科举【试律诗】、宫廷【应制诗】、冤案【黄鹤楼】呢? 除却元兢声律体系,那个声律体系可以担当如此大任?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8-24 18:2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6

主题

4839

回帖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1847
 楼主| 发表于 2016-8-24 18:20 | 显示全部楼层
学堂窝人 发表于 2016-8-24 17:55
元兢理论,作为律诗发展史上的一个内容,是可以的,但用以涵盖律诗,显然帽子小了些。三羊的研究,也不是无 ...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为何元兢的四声25法,轻松解读科举【试律诗】、宫廷【应制诗】、冤案【黄鹤楼】呢?
除却元兢声律体系,那个声律体系可以担当如此大任?

点评

“元兢的四声25法” ------此说从何而来?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8-24 20:1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172

主题

6055

回帖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6952
发表于 2016-8-24 20:16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6

主题

4839

回帖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1847
 楼主| 发表于 2016-8-24 20:38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叶林 发表于 2016-8-24 20:16
“元兢的四声25法”
------此说从何而来?

元兢《诗髓脑送》

点评

因为列举了“文病”就把“蜂腰”病的专利权判给元兢了?你这法官贪赃枉法了吧?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8-24 21:1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172

主题

6055

回帖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6952
发表于 2016-8-24 21:12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6

主题

4839

回帖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1847
 楼主| 发表于 2016-8-24 21:38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叶林 发表于 2016-8-24 21:12
因为列举了“文病”就把“蜂腰”病的专利权判给元兢了?你这法官贪赃枉法了吧? ...

胡说八道!

点评

你是指“微观换头术”是胡说八道??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8-25 07:2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172

主题

6055

回帖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6952
发表于 2016-8-25 07:24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172

主题

6055

回帖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6952
发表于 2016-8-25 07:28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6

主题

4839

回帖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1847
 楼主| 发表于 2016-8-26 10:35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叶林 发表于 2016-8-24 20:16
“元兢的四声25法”
------此说从何而来?

前天不知道,今天还不知道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6

主题

4839

回帖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1847
 楼主| 发表于 2016-8-26 10:36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叶林 发表于 2016-8-24 21:12
因为列举了“文病”就把“蜂腰”病的专利权判给元兢了?你这法官贪赃枉法了吧? ...

由来了,葫芦僧乱断葫芦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6

主题

4839

回帖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1847
 楼主| 发表于 2016-8-26 10: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三羊 于 2016-8-26 10:39 编辑
针叶林 发表于 2016-8-25 07:28
微观换头术!
-----奉劝三羊先生:金筑子副首版说,这香港诗词可是在大英曾经的殖民地的地面上,是两岸三地的人都注视的地方,立论要慎重些,别总闹笑话:D说句不开玩笑的话:建议三羊对你现在的格律论推倒重来,因为其理论基础是建立在几粒沙上的。。。

理论基础是建立大唐著名声律大家元兢的《诗髓脑》上的!你知道吗?你若不信,可以去看看你自己复制的百度资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6

主题

4839

回帖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1847
 楼主| 发表于 2016-8-26 16:5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三羊 于 2016-8-26 17:02 编辑
北山钓者 发表于 2016-8-24 16:00
三羊要学会读书,元兢诗髓脑,先列调声三术,再列四声八病,历代格律书都是这样编,民国《学诗百法》,先列平仄格律,后面也列有四声八病,但民国人学律诗只论平仄律,不论八病,元兢体系首先是调声三术,而这在你的分析中不见体现,元兢所列前人沈约的八病之一的蜂腰,却被你大肆渲染,所谓四声二五法,乃是来自何伟棠的《永明体到近体》的解读,受了后代二四分明的影响,唐代并不见如此解读,总之你的解释脱离文献,前后矛盾,又加之四声判断怪异不合实情,虽发了很多平仄判断,感觉很不可靠,价值不高,希望你继续提高认识水平,不要荒废了你的努力。

 四、蜂腰。
    (蜂腰诗者,五言诗一句之中,第二字不得与第五字同声。言两头粗,中央细,似蜂腰也。)
    诗曰:“闻君爱我甘,窃独自雕饰。”“君”与“甘”非为病;“独”与“饰”是病。所以然者,如第二字与第五字同去上入,皆是病,平声非病也。此病轻于上尾、鹤膝,均于平头,重于四病。清都师皆避之。已下四病,但须知之,不必须避。
——摘自元兢《诗髓脑》

依据在元兢,不在何伟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172

主题

6055

回帖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6952
发表于 2016-8-26 17:21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6

主题

4839

回帖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1847
 楼主| 发表于 2016-8-26 18: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三羊 于 2016-8-26 18:11 编辑
针叶林 发表于 2016-8-26 17:21
元兢的调声术,只能说明初唐对格律诗的格律正在探索中的不成熟的表现。他的换头,只是五言律句的第一第二字,护腰是第三字,但并不明确。至于相承,就基本无用了。
三羊倒是应该探索下元兢的论病和沈约有什么不同。

三羊回复:

元兢声律体系与沈约声律体系的区别,依据平韵诗首句不押韵为框架:

〇二〇〇五
〇七〇〇十

〇二〇〇五
〇七〇〇十

1、依照二五两字来说(蜂腰):
元兢是忌【同上去入】,不忌【同平】。沈约是忌【同平上去入】。

2、依照二七两字来说(平头):
元兢是:平与非平。沈约是:平/非平、上与非上、去与非去、入与非入。

3、依照五十两字来说(上尾):
元兢是:首联押韵不为病。沈约没有如此说法!

4、依照五五
两字来说(鹤膝)
元兢讲【换头】,【二二】两字,是
【平与非平】的声律关系
沈约讲【鹤膝】,【五五】两字,是【上与非上、去与非去、入与非入】的声律关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6

主题

4839

回帖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1847
 楼主| 发表于 2016-8-26 18: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三羊 于 2016-8-26 18:32 编辑
针叶林 发表于 2016-8-26 17:21
元兢的调声术,只能说明初唐对格律诗的格律正在探索中的不成熟的表现。他的换头,只是五言律句的第一第二字,护腰是第三字,但并不明确。至于相承,就基本无用了。
三羊倒是应该探索下元兢的论病和沈约有什么不同。
〇二〇〇五
〇七〇〇十

〇二〇〇五
〇七〇〇十


三羊回复:元兢的声律论理体系,官方的认定,并非是一字不动的照本宣科。
如,换头只讲究【二七】和【二二】。并不顾及【一六】
陈讽 状元殿试帖《冬日可爱诗》
【晋臣曾比德,谢客昔言诗】。晋/谢,同去不为病。

护腰的不明确,问题在于官方不认可。【省试观庆云图】李行敏
【光因五色起,影向九霄分】。五/九,同上不护腰

相承,是可用可不用。
不管向上相承,还是向下相承,只要【二七】平仄对立即可。
顺便提及,也就是【大拗句,可救可不救】,并非王力所说【大拗必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172

主题

6055

回帖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6952
发表于 2016-8-26 18:16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6

主题

4839

回帖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1847
 楼主| 发表于 2016-8-26 18: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三羊 于 2016-8-26 18:49 编辑
针叶林 发表于 2016-8-26 18:16
不知三羊根据诗髓脑哪条判断的?元兢声律主要在“调声”部分(见下),关于“八病”元兢是“先列旧说,后作补充”,他补充的一般叫“新八病”,与声律关系很少。你怎么能把“旧八病”(沈约)算到元兢头上呢?

文 病
  一、平头。(平头诗者,五言诗第一字不得与第六字同声,第二字不得与第七字同声。同声者,不得同平上去入四声,犯者名为犯平头。)此平头如是,近代成例,然未精也。欲知之者,上句第一字与下句第一字,同平声不为病,同上去入声,一字即病。若上句第二字与下句第二字同声,无问平上去入,皆是巨病。此而或犯,未曰知音。今代文人李安平、上官仪,皆所不能免也。

  此段文字未必出于元氏,然《诗髓脑》既有对八病旧说之补正,则当先列旧说,后作补正。下同
  二、上尾。(上尾诗者,五言诗中,第五字不得与第十字同声,名为上尾。)如陆机诗云:“衰草蔓长河,寒木入云烟。”“河”与“烟”平声。此上尾,齐、梁已前,时有犯者。齐、梁已来,无有犯者。此为巨病。若犯者,文人以为未涉文途者也。唯连韵者,非病也。如“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是也。下句有云“郁郁园中柳”也。

  三、鹤膝。

  四、蜂腰。(蜂腰诗者,五言诗一句之中,第二字不得与第五字同声。言两头粗,中央细,似蜂腰也。)诗曰:“闻君爱我甘,窃独自雕饰。”“君”与“甘”非为病;“独”与“饰”是病。所以然者,如第二字与第五字同去上入,皆是病,平声非病也。此病轻于上尾、鹤膝,均于平头,重于四病。清都师皆避之。已下四病,但须知之,不必须避。
=============================================

问题在于你对哈哈儿【此段文字未必出于元氏,然《诗髓脑》既有对八病旧说之补正,则当先列旧说,后作补正。下同。】,这段注释的不理解!
旧说,在括号里面;补正,在括号外面。

【今代文人李安平、上官仪,皆所不能免也】,
是元兢说的,不是沈约或六朝人所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172

主题

6055

回帖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6952
发表于 2016-8-26 18:50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6

主题

4839

回帖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1847
 楼主| 发表于 2016-8-26 18:51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叶林 发表于 2016-8-26 18:16
三羊回复:

元兢声律体系与沈约声律体系的区别,依据平韵诗首句不押韵为框架:

这回,你明白了么?

点评

这话应是我问你~  发表于 2016-8-26 19:0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6

主题

4839

回帖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1847
 楼主| 发表于 2016-8-26 19:0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三羊 于 2016-8-26 19:07 编辑
针叶林 发表于 2016-8-26 18:50
清三羊注意:现在诗词界对八病的共识是南北朝期间提出的声律理论,无人说是唐代的。只有八病之外的病犯才是 ...

声律的历史,是继承与发展的历史。是循序渐进、删繁就简的历史
没有继承,就没有发展。没有发展,就只有永明体,永远没有近体诗。
元兢的所谓【补正】,实际就是在继承上的发展。
日心说之前,地心说全世界达成了共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6

主题

4839

回帖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1847
 楼主| 发表于 2016-8-26 19:1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三羊 于 2016-8-26 19:13 编辑
针叶林 发表于 2016-8-26 18:50
清三羊注意:现在诗词界对八病的共识是南北朝期间提出的声律理论,无人说是唐代的。只有八病之外的病犯才是 ...

依据平韵诗来说,没有元兢的【二五同平不为病】,就没有元兢的【换头术】,或者说,元兢的换头理论就不能成立!在或者说,认可换头理论,首先必须认可【二五同平不为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6

主题

4839

回帖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1847
 楼主| 发表于 2016-8-26 19:16 | 显示全部楼层
从18楼到29楼,是真正的理论探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粤ICP备18000505号|粤ICP备17151280|香港诗词

GMT+8, 2024-6-6 06:46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