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诗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98|回复: 1

从古今诗词品重阳文化

[复制链接]

19

主题

-16

回帖

209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09
发表于 2015-10-21 08: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从古今诗词品重阳文化
                                 
    重阳节在中国有2000多年的历史。之所以会选中9月9日这一天,是因为八卦中将双数称阴,单数为阳,阳数顺数1、3、5、7、9,9为最大之阳数。秋季来临,地球上阴气上升,阳气下降,万物开始萧条,人也容易消沉。9月9日这个日月双阳的日子对提升阳气,提振人气,振作精神就显得特别珍贵,特别重要,因此人们就将此日认作重要节日,好好热闹一番庆贺一番就十分必要。人们利用这一天到户外登山赏菊饮菊花酒,吸收阳气,使身体中的阴阳平衡,有利于健康。此外,9月初9也谐音天长地久,99长寿。将这一天定为重要节日也寄托着人们对老人健康长寿的企望。
    重阳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也总会引发诗人的感慨,赋诗填词以记叙重阳节的所见所闻,记录当时的文化习俗,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从古今诗赋中,我们可以品味出丰富多彩的、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传承和不断赋于新内涵的重阳文化,今天我结合重阳诗词讲一讲古代文人的重阳抒怀以及重阳节的民俗文化。
                                                                             重阳抒怀
    先讲讲诗人们的重阳抒怀。诗人们由于所处时代不同,个人的境遇不同在重阳节会有完全不同的感受,他们的诗词也会表达出不同的思想感情。有的悲凉有的悲愁,有的悲壮有的豪放。
    如宋·李清照的重阳词《醉花荫》: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在词中我们看到的是重阳那天李清照整日的“愁”、午夜的“透凉”和观赏菊花时“人比黄花廋”的悲叹。读了这首词,不由让我们想起女词人在我们衢州写下的哀怨词《清平乐》“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年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建炎三年,金兵大举南下,并进到浙江追捕高宗。年已半百又值丧夫的李清照投靠随高宗皇帝南下逃难的弟弟李迒,第二年(1130年)十一月,李清照因皇帝“从便寄居”精减随从,而寓居衢州峥嵘山(府山)。直到第二年三月才离开。此间,已“两鬓生华”的词人在衢州府山上雪里观梅,忆往昔与丈夫携手“插梅花醉”,何等悠闲,想如今孤身一人“海角天涯”寄居他乡,心境黯然,不由得“满衣清泪”,再加耽心“晚来风势”会将寒梅摧残,明天可能连赏梅也难了,更勾起对自己漂零身世之共鸣。于是词人将无限之惆伥寄调寄此曲,寒夜悲吟。女词人观梅只看风摧梅落,重阳赏菊也自然只看到菊瓣之“瘦”,流露了饱受战乱之苦和丧失亲人之痛的悲凉心情。
    再如(唐)卢照邻的重阳诗《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
    诗中流露的是诗人“万里同悲鸿雁天”的思乡之愁。
    同样面对秋风萧杀,万木凋零,联系人生际遇,北宋政治家、大文豪,大诗人、兵部尚书欧阳修的《秋声赋》表现的却不是悲凉,而是驚醒和启迪。他写道:“草木是无情之物,尚有衰败零落之时。人为动物,在万物中又最有灵性。有无穷无尽的忧愁来煎熬他的心,又有无数琐碎烦恼的事来劳累他的身体;费心劳神,必然会损耗精力。何况常常思考自己的力量所做不到的事情,忧虑自己的智慧所不能解决的问题,自然会使他鲜红滋润的肤色变得苍老枯槁,乌黑光亮的须发变得花白斑驳。人非金石,为什么却要以不是金石的肌体去像草木那样争一时的荣盛呢?仔细想想吧,伤害自己的到底是什么,又怎么可以去怨恨这秋声呢?”提出了“人非金石,为什么却要以不是金石的肌体去像草木那样争一时的荣盛”的谆谆告诫和“顺应自然,有益人生”哲理。
古人中也有不少充满豪迈之气的重阳咏怀词,如唐代冲天大将军黄巢的重阳咏菊诗就为历代所传颂: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又如范成大的重阳词《朝中措》:身闲身健是生涯。何况好年华。看了十分秋月,重阳更插黄花。     消磨景物,瓦盆社酿,石鼎山茶。饱吃红莲香饭,侬家便是仙家。词中的身健生涯、好年华、十分秋月、黄花、山茶和红莲都充满生机,最一句“侬家便是仙家”更是全词之眼,给读者萧洒、恬逸、自豪之感,重阳节的喜悦全在其中。
    最具豪迈之气的重阳诗要数毛泽东的《采桑子 重阳》: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读了毛的这首充满生机和活力的重阳咏怀词,会从中受到极大的鼓舞。
                  
                                                                        重阳习俗  
     习俗之一——登高
    重阳习俗中最重要的是登高。古人登高的目的是避邪求吉祥;是为了凭高望远,了望故乡,思念亲人;是为了多看一下凋零前的大自然景色;是为了与天更近,吸收阳气,达到天人合一,身心愉悦;是为了追求步步高升,祈望功成名就。而当代人登高则大多为了锻炼身体。登高不一定要登山,也可以是登楼,登台,登塔。这在历代诗词中都有表露。
    如唐·崔国辅的重阳诗《九月九日》:江边枫落菊花黄,少长登高一望乡。九日陶家虽载酒,三年楚客已沾裳。
诗中记述“少”年和“长”者于重阳日一同登高,都是为了思乡、“望乡”,与遥远故乡的同样在登高的亲人互望,互祈平安。
    唐·刘禹锡的重阳诗《 九日登高》:世路山河险,君门烟雾深。年年上高处,未省不伤心。诗中直白地写出了登高时引起的思乡悲愁,点出了“世路”坎坷的游子每年重阳登高没有一个不伤心流泪。
    唐·令狐楚(华州剌史)的重阳诗《九日言怀》:二九即重阳,天清野菊黄。近来逢此日,多是在他乡。晚色霞千片,秋声雁一行。不能高处望,恐断老人肠。此诗将每年重阳为何一定要登高写得更加明白,“不能高处望,恐断老人肠”,游子在外,如果重阳不登高了望家乡,家中的老人肯定会因失望、伤心而肝肠寸断的啊!
    唐·白居易重阳诗《九日寄行简》“摘得菊花携得酒,绕村骑马思悠悠。下邽田地平如掌,何处登高望梓州?”则从另一个角度描写因找不到可登高的去所而焦急奔走的游子形象。
    民国《衢县志》编著者郑永禧的重阳诗《重阳登高》:龟山一径踏如梯, 望眼连天草色萋。只是秋云易翻复, 登高还怕下来低。
则记述了衢州城区的百姓每逢重阳,都会结伴攀登城中孤山——府山的习俗。诗人登高望远,连天的“草色”和翻复的“秋云”引起了诗人的共鸣,草色即将衰败,秋云聚散无常,不趁重阳多看几眼,日后就看不到了。这首诗明确告诉人们重阳登高是为了赏景。
    习俗之二——插茱萸、佩茱萸香囊:
    茱萸为小乔木,香气浓郁。每年农历九月时,茱萸成熟,色泽赤红,气味浓烈。在重阳节这一天,按照我国民间风俗,人们除登高望远,还要采茱萸插于头上,或者制成茱萸佩挂于身上,俗传可以驱邪避毒、治病延年。据《太平御览》引《风土记》载:“九月九日,茱萸气烈成熟,尚此日折茱萸以插头,言辟恶气而御初寒。”因此古人习惯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佩茱萸以祛风逐邪、祛寒,从而成为民间重阳节驱病疗疾的精神医疗(巫术)用品,也成为民间重阳节特有的辟邪物品。
    重阳节与茱萸的关系,最早见于《续齐谐记》中的一则故事:汝南人桓景随费长房学道。一日,费长房对桓景说,九月九那天,你家将有大灾,其破解办法是叫家人各做一个彩色的袋子,里面装上茱萸,缠在臂上,登高山,饮菊酒。九月初九这天,桓景一家人照此而行,傍晚回家一看,果然家中的鸡犬牛羊都已死亡,而全家人因外出而安然无恙。于是茱萸“辟邪”便流传下来,茱萸也因此被称作“辟邪翁”。重阳这一天,采摘它的枝叶.连果实用红布缝成一小囊,佩带身上,可用来辟除邪恶之气,是古来常用作防疫的民间药。
    重阳节插茱萸之风,在唐代已很普遍,重阳诗词中多有记述茱萸的。最著名的是唐代诗人王维的重阳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可以想见,重阳那天诗人登上了山向家乡了望,似乎看到了家乡的兄弟们也登上了山,正在“遍插茱萸”,只是少了他一个,他牵挂着家中的兄弟,家乡的兄弟们也在牵挂着他。全诗充满了浓浓的亲情。正因为如此,这首诗成了千古传颂的佳句。也从一个侧面证实“登高”“插茱萸”是一种固定的重阳习俗。
    唐·杨衡的重阳诗《九日》:黄花紫菊傍篱落,摘菊泛酒爱芳新。不堪今日望乡意,强插茱萸随众人。
    唐·杜甫的重阳诗《九日蓝田崔氏庄》: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雨峰寒。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
    以上两首重阳诗都描绘了重阳节采茱萸、看茱萸、插茱萸的场景。为什么要“仔细看”?是在边看边回忆、边看边沉思、边看边祈祷。一个“仔细”,万般情丝。
    唐·孟浩然的重阳诗《九日得新字》:初九未成旬,重阳即此晨。登高闻古事,载酒访幽人。落帽恣欢饮,授衣同试新。茱萸正可佩,折取寄情亲。 诗中除了记载人们“佩”戴茱萸,还要将“折取”来的茱萸寄给远方的亲人,这在当年也是时行的习俗。
储光羲在《登戏马台作》一首诗中所云:“天门神武树元勋,九日茱萸飨六军。”写南朝宋武帝刘裕在重阳节宴群僚于戏马台,更把茱萸当作犒赏全军的奖品了。
    习俗之三——赏菊採菊饮菊花酒
    在宋元之后,佩茱萸的习俗逐渐稀见了。其变化的因由大概要从重阳节俗的重心的潜移中去理解。重阳在早期民众的时间生活中强调的是避邪消灾,随着人们生活状态的改善,人们不仅关注目前的现实生活,而且对未来生活给予了更多的期盼,祈求长生与延寿。所以“延寿客”(菊花)的地位最终盖过了“避邪翁”(茱萸)。编辑本段茱萸的传说从重阳节的身插茱萸和饮菊花酒,联想到端午节的悬艾叶、饮雄黄酒的习俗。其实,端午节和重阳茱萸节,一是春夏交替,一是秋冬交替,都是疾病容易流行的时节。这也反映了我们祖先具有预防疾病的科学思想。
    古人在重阳日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重阳赏菊是为了享受自然,欣赏秋色,陶冶情操,愉悦心情,採菊是为了调养身心,也是为了祀福健康追求长寿,因为菊花又名长寿客。
    古时菊花酒,是头年重阳节时专为第二年重阳节酿的。九月九日这天,采下初开的菊花和一点青翠的枝叶,掺和在准备酿酒的粮食中,然后一齐用来酿酒,放至第二年九月九日饮用。传说喝了这种酒,可以延年益寿。
    重阳节菊花酒的功效与作用?古方中医介绍,中医认为菊花酒可以明目、治头昏、降血压,有减肥、轻身、补肝气、安肠胃、利血之妙。常饮菊花茶有利于健康长寿,传说中重阳节饮菊花酒还能辟邪祛灾。制作:将干菊花去蒂洗净晾干,泡于低度粮食酒中,一两天后就可以饮用。常饮可活血行气、抗衰老、延年益寿;如果再向酒中加入地黄、当归、枸杞,对头晕目眩、疲劳多梦有不错的疗效。因此菊花也称为“长寿客”。 
    时逢佳节,清秋气爽,菊花盛开,窗前篱下,片片金黄。除登高插茱萸外,亲友们三五相邀,同饮菊酒,共赏黄花,确实别有一番情趣。尤其是诗人们,赏菊饮酒,吟诗唱酬,给后世留下不少佳句。
    唐·白居易的重阳诗《重阳席上赋白菊》: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入少年场。
就是写宫廷中重阳日那天举行赏菊盛会的场景。
    晋代·陶渊明的重阳诗《九日闲居》:往燕无遗影,来雁有余声。酒能祛百病,菊解制颓龄。
诗中说菊花酒能“袪百病”,是有依据的。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在其著述《本草纲目》中记载,菊花具有“治头风、明耳目、去瘘瘅、治百病”的功效。所以诗人推荐老年人重阳服用菊花,因为菊花酒能“制颓龄”,即菊花酒能延缓或预防老年人耳聋眼花等退行性老年病。
    习俗之四——吃重阳糕:
    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也叫敬老节,民间要蒸重阳糕孝敬老人。重阳节人们要出远门登山,重阳糕也就成了理想的干粮。
重阳糕是自古流传下来的重阳吉祥物,因地域不同,也称“蓬饵”、“五色糕”、“花糕”、“菊糕”、“焙糕”等称呼。九月是收获后尝新食品之际。重阳糕自然成为节令食品与祭祀食飨,也成为民众分享神惠的时令佳品。“糕”“高”同音,是向上、进步、高升的象征,而且重阳糕营养丰富容易消化,再取其“高寿”“高龄”的寓意,用于孝敬老人、祝福老人非常合适,所以在民间深受民众的喜爱。九月食糕,从汉代就已经出现。其原料是用稻米粉与黍米粉两种和合,还要在糕面上洒上一些木犀花(故重阳糕又叫桂花糕),这样制成的重阳糕,香甜可口,人人爱吃。重阳糕亦称“花糕”汉族重阳节食品。流行于全国大部分地区。因在重阳节食用而得名。南朝时已有。多用米粉、果料等作原料,制法因地而异,主要有烙、蒸两种,糕上插五色小彩旗,夹馅并印双羊,取“重阳”的意思,现在仍流行。
    中国地域广大,各地重阳糕和制作也因时、因地而异。衢地的重阳节时乡镇间大部地区是以蒸“焙糕”的风俗。作硬米加粘米水磨后用米酒作为发醇剂用大火蒸熟,在糕面上加上红枣、栗子、栗黄、银杏、松子之类装饰物。此今也有用荤素菜制成丝簇,淌在糕面上作为增添味道和装饰物的咸焙糕点,此俗尚在浙西广大农村中流行。旧日民国之前,文人好雅,在重阳日在糕四边用红纸做成三角形剪纸旗,并作米饭团做成两面三刀只小羊,以示重阳。这种习俗在古今诗词中也有记载。
    宋 晏殊 的重阳诗《九日宴集和徐通判韵》:散插黄花两佩萸,粉饘蓬饵酹觞初。 清歌咽后云生袂,妙舞翻时雪满裾。上客采香逢木密,佳人投钓得王馀。秋光屈指犹三七,莫向宾朋绮宴疏。
    诗中写了重阳节人们除了插菊花,佩戴茱萸外,还要喝饘( zhān,即稠粥 )、酹觞(饮酒)和吃蓬饵(重阳糕),这是一首少有的记载重阳吃重阳糕的诗之一。
    诗人蔡云的重阳诗《重阳糕》:篝火鸣机夜作忙,依然风雨古重阳,织工一饮登高酒,蒸出枣糕满店香。
这首诗展现了一幅作坊中赶制重阳糕的情形:深夜作坊中仍在加班加点赶制重阳糕,工人们在饮用了菊花酒后,努力工作,蒸出了一笼双一笼的嵌着红枣的重阳糕,扑鼻的香气充满着整个作坊。读了这首诗,真的让人垂涎欲滴。
                                                                            老年节的演变和确立
    重阳节战国时期形成,唐代正式定为民间节日,全国上下要一起庆祝,举行各种活动,以后一直沿袭。重阳又叫“踏秋”,与3月3“踏春”一样,要全家一道出去登高“避邪”,插茱萸,赏菊花。重阳与春节、清明、端午一道成为中国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在传统重阳节活动中,登高望乡思乡就是思念家中老人,制作重阳糕也是有孝敬老人的含义,民间也有地方称重阳节为老年节,但真正将重阳日老年节定为中国的国节,还是近年的事。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一些省份将重阳节定为老年节,倡导全社会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1989年中央政府将重阳日定为“老年节”,这可以说是重阳老年节国节的开始。9月9日有健康长寿天长地久的含义,这一天老年人自得其乐,全社会给老年人送祝福,送快乐。九九重阳好吉祥,地久天长度晚年。
    1989年虽然定重阳老年节,但在法律层面尚未确认。2012年12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新修改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明确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老年节成为法定节日,并规定子女要“常回家看看”年老的长辈,老年人权益受到法律的保障。老年节成为法定节日后却并未同时给法定假日,这是因为老人都已退休,365天全是假日,更何况对年青人来说常回家看看是常年的事,不限在重阳这一天。九九重阳节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老年节入法更加凸显敬老爱老尊老助老的重要性。笔者为此赋诗一首: 重阳佳节年年过,喜乐悲愁各不同。千載重阳今最乐,感恩敬老渐成风。
                                                                                                                        (浙江衢州   叶裕龙)

3587

主题

1万

回帖

7万

积分

栏目顾问

辞赋鉴赏首席顾问、清风文苑特邀嘉宾

Rank: 5Rank: 5

积分
70449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5-10-21 22:19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人考究,众人受用,谢谢一叶知秋分享国粹文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粤ICP备18000505号|粤ICP备17151280|香港诗词

GMT+8, 2024-5-17 18:49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