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诗中有画新解(连载之六)
文培博博
一、 创作者应把握的两项要点
其一、诗歌要贯彻形象思维的思想。 毛主席针对怎样写诗有一句高屋建瓴的话:“诗要用形象思维(比、兴),诗要含蓄且富于意境。”如果将写诗比喻成打仗,他老人家的话是战略层面的,王维技巧是战术层面的。从艺术理论的层面说,使用形象化描写的手段,使用富有形象化的语言词汇,使用有利于加强形象化的修辞方法,增加诗中有画的感觉,只有通过这些战术的具体有效的运用,才能使形象思维的战略目标在诗词创作中得以落实。 诗歌创作必须用形象思维,而景象、物象,意象、现象,印象、幻象,皆为手中棋子,尽可任意驱使。用好用活这些棋子,画意会不请自来。平时多观察,观察后多积累,将积累化素材,将素材变创作,创作中多尝试,尝试中多总结,总结中才能获取经验,经验再推动创作实践。在生活中不断观察、不断记录,多看多听、多练多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自己诗稿、画稿铺成的路上稳扎稳打、长途跋涉,只有练习足够多,经验足够多,创作时才能遂心如愿,得心应手。 生活之树常青,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祖国建设欣欣向荣,人民生活不断变化。新时代万象更新、新生活鲜活多姿,这是艺术反映的客观对象,也是诗画创作的客观基础。 王维诗中常见的云、月、钟、鸟等佛教意象,常见的空、无、清、静等常用修饰词,很多诗作都寓含禅意,唐代人称其“诗佛”,可谓名副其实。但是,佛教人生观的悲观、宿命色彩十分浓重,这在唯物主义看来是荒谬、有害的。而佛教对文学艺术的贡献却很大,中国历史上佛教文化积累十分丰厚,给予历代文人的生活、思想和创作以广泛影响,给历代(包括当代)文人和民间文学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题材、主题、体裁、语言等等,具有很高水平和重大价值。我们应该一分为二,学习王维的创作技巧,学习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方式方法,要扬其长避其短,更不能因喜欢王维技巧而误入空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切有价值、有意义的文艺创作和学术研究,都应该反映现实、观照现实,都应该有利于解决现实问题、回答现实课题。”这样的创作观念,正是对传统文化艺术精神的继承和提升。不同于脱离现实生活、内容苍白、缺少意象的无病呻吟。放弃了时代、现实赋予我们的客观条件,光凭主观愿望照猫画虎,想学习王维技巧恰恰事与愿违,因为放弃了画意所依附的最根本的因素——形象;因为脱离了诗情不可或缺的来源——生活。离开形象和生活,诗画创作就成了无土之木,无源之水。 现实生活,包罗万象;反映现实,就摒弃了虚无,反映现实,就自带形象。有了形象,诗中有画就不成问题。客观地说,任何情景类诗作和画作都可以说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只不过王维诗作表现的更为明显、艺术造诣更加突出而已。不过,想使自己诗中之画更丰富多彩,更含蓄且富于意境,我们还是要学习王维的表达技巧。 其二、要全面加强诗作者的艺术修养。 学习践行王维技巧,首先需要主观努力。要培养多种艺术修养,尤其是绘画,而且功夫越深厚越好。王维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才能写出多才多艺的诗,要求一个不懂绘画、音乐的人达到诗中有画、画中有声的效果,无异于痴人说梦。俗话说隔行如隔山,写诗与绘画、音乐毕竟是两回事。略懂一点与烂熟于胸是有差别的。所以一个诗人要想达到诗中有画的效果,一个先决条件是:不但要懂得绘画,当个美术爱好者,最好能长期痴迷于绘画,成为善于写生与创作、善于构图与用色的画家。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艺术表现能力,就是打好诗画融合的基础。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王维只不过在创作中略加技巧,稍加注意,我们不必太在意、太为难、太做作。我相信,王维本人也是创作习惯使然,无意为之而已。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水满则溢,水到渠成,他集诗画绝技于一身,创作中相互融合、相得益彰是自然而然的事,何需刻意为之? 我少儿时正值荒年,温饱问题都无法解决,学习条件跟王维是无法相比的:他出生名门望族、富贵之家,家学优渥、少年成名;高官厚禄,名扬天下,生活无忧;有专属的别墅区,有大把的时间悠哉游哉。他61岁寿终正寝,我61岁还未开始学古体诗,对平平仄仄还是一头雾水呢。但是我信奉的是“有学必成,有为必果”,一旦开始,便全力以赴,诗歌便成了我的主攻目标和灵魂的寄托。多学习、多写作,多听意见多修改,充分利用新时代、新现实提供的客观条件,努力使自己成为多才多艺的人。 六年前,我注册参加了大中华诗词论坛和香港诗词论坛,这是没有围墙的大学。我每天发表的新作,都能得到很多良师益友的点评和指教,还有褒奖和鼓励,这有利于不断纠偏改错、取长补短,很快入门、迅速提高,自此我等于开始了新的专业训练,恶补古诗词知识。 我觉得,自己长年累月地努力学习、热爱生活,观察生活、记录生活,生活也未亏待我。首先,馈赠我独一无二的丰富经历,工农兵学商,均有涉历,感触颇深。其次,馈赠我丰富的生活积累,所以写诗时经常感到历史资料丰富得很,几十年的日记中,题材写不完,形象太生动,诗意表不尽。再加上几十年在艰难困苦中摸爬滚打,在诗与画之间反复横跳的工作经历,在多种艺术范畴内的广泛探索,终于使自己这个矿山草根“弄拙成巧”,与富家灵芝王维“殊途同归”,使自己部分作品得到有诗情画意的评价,于是才有了一点点感受和体会写出来,与大家在此切磋交流。 我今年9月29日写的《七律·国庆75周年巡礼》,几乎融汇、印证了本文提出的所有观点,不妨借此作品对本文作一个系统的回顾、分析和总结。 巨舻高铁美楼坊,测海飞天探月忙。 社稷斑红盈喜气,山河翠绿闪春光。 收台反霸军威烈,拒止除奸正义扬。 金色锤镰如北斗,导航华夏更辉煌。 【巨舻高铁美楼坊,测海飞天探月忙。】联中所有意象都有形容词、动词修饰补充,形象丰富活跃。前句场景宽阔,后句天地高深,众多富有动感的意象开拓了此诗辽阔深邃的空间,给作者、读者留下足够的想象余地。意象种类繁多、轰轰烈烈的景象超出了王维诗中的空旷静谧,不再是别墅园林,小家小溪小径;而是眼界高远,五洲四海;空天世界,无垠无边;胸怀宽阔,思维通透。 【社稷斑红盈喜气,山河翠绿闪春光。】经过“斑红”“翠绿”修饰的“社稷”“山河”,为祖国增添了“喜气”和“春光”,气氛不再冷寂萧瑟,色相变得丰富多彩,凡心可感,肉眼可见,画面感、现场感都提升了,因为符合实情,随处可见。 【收台反霸军威烈,拒止除奸正义扬。】作为涉及国际国内重大问题的政治诗,此处容不下丝毫模糊和暧昧、含蓄与温柔,容不下闪烁其词与躲避退让。一系列的实词组合,概述了一系列的党政军民大事。虽然术语罗列,但是政治形象生动,政治立场鲜明;颇有形象感、时代感、画面感;内容充实而令人振奋,行为坦荡又斩钉截铁,义正词严又无所畏惧,还兼顾了七律对偶句的平稳、工整、壮美。与其他三联结合,仍可并驾齐驱,未减整体的艺术效果。 【金色锤镰如北斗,导航华夏更辉煌。】转结全篇,展望将来。在党的领导下,万众团结一心,振兴中华,化口号为具体形象,充满必胜的信心。“金色锤镰”、“更辉煌”,又为全篇渲染了一层金光闪闪的环境色,给人一个春暖花开、前程一片光明的感觉,使所有的画面都统一于一个灿烂辉煌的暖色调中。 粗线条勾勒,多素材充实,宏观巨制,大而不空,短而不缺。仅用56个字,就把国庆75周年之际,新中国的国际国内形势、各行各业成就、中央地方的决心、全国人民的行动都简单地慨括出来。走马观花,点到则止,既符合“国庆巡礼”的题意,又实现了“王维艺术技巧”的发挥。 可以看出来,小诗从意象的选择和装饰、意境的开拓与美化、内容的生动具体、语句的加工润色四个方面着手,朝着实现“诗中有画”的方向努力。生活化的素材带来生活化的气息,形象化的语言带来形象化的意境,丰富多彩的意象、生龙活虎的形象,改变了这类诗堆砌政治辞藻、空话套话成堆的“老干体”写法,对中国人民伟大成就的赞颂,自然而然,水到渠成,无须故作姿态,长吁短叹。所以说,学习王维的技能技巧,不能生搬硬套、邯郸学步,而是要活学活用、取长补短,既要彰显成就、诗中有画,又要实事求是、内容翔实。方法为我所用,但需与时俱进。 蒋文彬老师点评我的诗作后留了一首诗,洋洋洒洒,有12联之多,与我本文的主张有不谋而合之处,由于篇幅有限,仅摘录4联如下,与大家共勉: 总之,王维技巧的奥妙不是深不可测的,诗画融合的效果也不是遥不可及的。在形象化思维的统领下,通过形象化的描述,达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是有志者、有心人都能做到的。只不过我们在表达诗情时,心中应有画意;安排画面时,心中应有诗情。有足够的诗画理论和创作实践做后盾,再加上自己是诗痴也是画痴,创意来潮,得鱼忘筌,诗画融合,界线难分。形同于用画笔写诗句,用字词绘图像;用画面讲故事,用诗句展画卷;甚至还有乐曲的旋律在字里行间流动,有歌声在高低远近飞扬。 可以说,个人艺术素质越高、越全面,他眼中的意境就越美,表达的就越充分。如果能够把眼中所见、心中所想顺利地转化为充满画意的诗句,画意浓浓,形象清晰,那么读者浏览诗句时,就能感受生动、优美,就能以此意境为基础,由此及彼,浮想联翩。他们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根据自己所处的地域特点,再创造出比作者当初的设想更新奇、更艳丽、更全面的画面感来,就像我们现在解析王维的作品这样,一百个人眼中,会有一百个辋川别业,一百样山水花鸟,一百种空旷静谧。有人看到山川美景、有人想到亭台楼阁,小桥流水,有人听到犬吠鸟鸣,有人体会到“空、无”的禅意。可能没有人会想到,王维的辋川别业,竟然是公元8世纪初叶,山西运城一个初经开发的山区庄园,在当时都算不上一个著名风景点。这绝非猜测,我们从王维的《辋川图》《雪溪图》《江山雪意图》中可见一斑。可是在王维诗歌美好意境的基础上,读者会把辋川别业想得很美,至少与苏州园林、一般城市公园相当,这就是读者二次创作的结果。 作品是精神的寄托,作品是世界的形象,作品是内心的表情,作品是个人才华的展现。诗人们在已有成就的基础上,如果注重学习践行王维技巧,努力实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促成诗歌、绘画、音乐的互助、互惠、互补、互利,那一定会如虎添翼、锦上添花,作品想不生动都难。 以上都是个人看法,在艺术理论方面,我是个门外汉,又缺少锻炼,孤陋寡闻,仅凭自我感觉自说自话,没有经过科班训练和导师指导。有偏颇错误之处,还望老师们批评指正,谢谢各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