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诗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46|回复: 6

[其它] 道佛交影之李白(续二)

[复制链接]

14

主题

42

回帖

364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64
发表于 2024-6-21 12: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然而问题的另一面,作为一位深深浸润道教的诗人,李白诗学的佛教特点一定有不同于其他诗人之处。
  在李白的精神世界中,道教和佛教的因素是紧密联系在一起,在许多时候,他的头脑中两者未必十分清晰和严格的界线。在《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中,诗人写下如此的想象:“黄金师子乘高座,白玉尘尾谈重玄。此诗是为送蜀僧入京而作,这两句诗形容京中佛教高僧的形象,有意思的是,这儿的高僧形象却类似于以往的玄学僧侣,所谓重玄乃出自《老子》的“玄之又玄”,显见是道家的说教了。
  《莹禅师房观山海图》则是记录了李白亲身经历的事例。诗中描写莹禅师房中列障上所绘的图景:
列障图云山,攒峰入霄汉。
丹崖森在目,清画疑卷幔。
蓬壶来轩窗,瀛海入几案。
烟涛争喷薄,岛屿相凌乱。
征帆飘空中,瀑水洒天半。
峥嵘若可陟,想象徒盈歎。
  蓬壶、瀛海都是仙家向往的仙山,与道教的想象一脉相承而与佛家了无关系,然而这一图景恰恰被安置在一个禅师的屋子里。
  李白诗中的佛教想象染有道家的痕迹,是一方面,而在另一方面,李白即使是与道士们在一起,他们的谈论话题也可能是有关佛教的,比如有一首《与元丹丘方城寺谈玄作》。元丹丘是与李白关系极为密切的道友,李白称之为“异姓天伦”,诗云:
茫茫大梦中,惟我独先觉。
腾转风火来,假合作容貌。
灭除昏疑尽,领略入精要。
澄虑观此身,因得通寂照。
朗悟前后际,始知金仙妙。
幸逢禅居人,酌玉坐相召。
彼我俱若丧,云山岂殊调。
清风生虚空,明月见谈笑。
恰然青莲宫,永愿恣游眺。
  诗中说的完全是佛教的义理。首先,人生有如一场大梦,而先觉者自然是因为了悟了佛法真谛,《大智度论》说:“佛名为觉,于一切无明睡眠中最初觉。”在觉悟的眼光看来,世间的一切都是地、水、火、风四大聚合而成就此世之暂时形貌的;只有灭尽种种无明的疑惑,澄静心性来观照,才能了悟前、后、此三世轮转及其解脱之道。此诗表现的是对佛教基本的人生奥秘的体悟,但却是与一位道士探讨的结果。
  分辨李白诗歌中的佛道痕迹自然是重要的,而作为一位诗人,我们更要看佛教文化因素赋予他的诗作怎样的滋养。我们前面提到的诗篇,大约只是体现在禅语的层面,理事尚不圆融,倒是在一些即景写怀之作,往往无意之间写透了佛家的真谛。《题江夏静修寺》:
我家北海宅,作寺南江滨。
空庭无玉树,高殿坐幽人。
书带留青草,琴堂幂素尘。
平生种桃李,寂灭不成春。
  这是一首关于佛寺的诗,而篇末的“寂灭”也透露着佛家的意味。这种感叹和义理毫不勉强,而是在诗歌表现的物件之中展开的。静修寺原来是北海李邑的宅第,在他被杖杀之后,最终乃转为佛寺,草长庭前而尘封琴堂。李邑是一位与佛教关系极深的人物,曾作有《大照禅师塔铭》《嵩岳寺碑》等都是禅史上非常重要的文献。李白面对这样一位人物家宅的变迁,流露出佛家世事无常,荣悴交替的觉悟。
  其实,李白大多数关涉佛寺的诗,玄理成分并不浓厚。在他而言,更主要是耽于景色之美而流连不已。他在游五松山精舍时以为那儿“胜境美沃洲”,也就是觉得比支循当年居止的地方要美。他形容宣州水西寺:“清鸣湍回溪,绿竹绕飞阁。”《与贾至舍人于龙兴寺剪落梧桐枝望浥湖》干脆就只是借得寺庙一方宝地来瞭望美景了:
剪落青梧枝,浥湖坐可窥。
雨洗秋山净,林光澹碧滋。
水闲明镜转,云绕画屏移。
千古风流事,名贤共此时。
  这种对自然美景佳境的流连执着,或许正与佛家的观点截然相逆吧。
  实际上对自然之山川景物,佛教信徒亦不持排斥态度,但他们在山水之间,体悟的是宇宙之玄理,而不简单地是眼下美景而已。而李白迷恋的更多是自然之美,所叹惜的正是好时光会过去这在佛教徒看来的宇宙最后真谛。李白的感觉与佛法之间的张力表征着他既不是道士也不是僧人,而终究是一位诗人。(续完)
  自注:本文参考书籍:陈引驰先生《中古文学与佛教》

5259

主题

10万

回帖

34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41329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4-6-22 22:24 | 显示全部楼层
李白诗中的佛教想象染有道家的痕迹。——说的极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259

主题

10万

回帖

34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41329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4-6-22 22:2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扬之水 于 2024-6-22 22:43 编辑

茫茫大梦中,惟我独先觉。
腾转风火来,假合作容貌。
灭除昏疑尽,领略入精要。
澄虑观此身,因得通寂照。
朗悟前后际,始知金仙妙。
幸逢禅居人,酌玉坐相召。
彼我俱若丧,云山岂殊调。
清风生虚空,明月见谈笑。
恰然青莲宫,永愿恣游眺。
此作前六联体现的主要是般若思想,后三联体现的道家情性,这说明,在李太白的哲学思想当中,佛道是杂糅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259

主题

10万

回帖

34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41329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4-6-22 22:3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扬之水 于 2024-6-22 22:37 编辑

李白大多数关涉佛寺的诗,玄理成分并不浓厚。在他而言,更主要是耽于景色之美而流连不已。他在游五松山精舍时以为那儿“胜境美沃洲”,也就是觉得比支循当年居止的地方要美。——愚以为,李太白对于佛道思想的接受与表现,可能更多的是因其失意的人生际遇以及性格上潇洒放旷而借助于自然来隐隐透露出的潜在思绪。故而其关于佛道诗歌中都有个性情怀的不自觉流露,而不是刻意表现自己对于佛道思想的理解与融通。说穿了,还是自我意识更加明显一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259

主题

10万

回帖

34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41329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4-6-22 22:41 | 显示全部楼层
剪落青梧枝,浥湖坐可窥。
雨洗秋山净,林光澹碧滋。
水闲明镜转,云绕画屏移。
千古风流事,名贤共此时。
在这一首诗中,“闲”、“千古风流”、“名贤”等词汇中所包含的思想意趣与佛道思想没有什么关系,而是一种对景生出的翛然适意情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259

主题

10万

回帖

34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41329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4-6-22 22:42 | 显示全部楼层
李白的感觉与佛法之间的张力表征着他既不是道士也不是僧人,而终究是一位诗人。——说的极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万

主题

101万

回帖

369万

积分

分区版主

总版主兼大别山峰和《中华诗人》杂志社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3691340

特别贡献奖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4-6-23 12:41 | 显示全部楼层
谨祝老师文祺,天天快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粤ICP备18000505号|粤ICP备17151280|香港诗词

GMT+8, 2024-10-18 13:06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