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观念.王逸《楚辞章句》注《天问)曾引述一则神话生产分工中,当时的蚕桑生产主要由女性来承担,因而深“伊尹母妊身,梦神女告之曰:·白灶生娃砌亟去无顾.'化了女性与蚕相关的文化心理.从而形成桑意象的这种意居无几何.白灶中生娃母去.东走,顾视其邑,尽为大蕴,
水,母因溺死化为空桑之木.水干之后,有小儿啼水涯.三、《诗经》桑树意象的影响
人取养之.既长大,有殊才.”《吕氏春秋·本味》有类似记《诗经》中桑树意象主要表现在后世形成了一个集中表载:“有莘氏女子采桑得婴儿于空桑之中,献之其君,其现采桑女形象的叙事文学传统.在汉代主要有《陌上桑》君令孚人养之,察其所以然曰:其母居伊水之上,孕、和《列女传》中的“秋胡戏妻”和“东辨女”的故事,《陌梦有神告之曰:白出水而东走,勿顾明日视白出水告上》中的主人公罗敷作为采桑女形象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其邻东走十里,而顾视其邑尽为水身因化为空桑故式人物,在文学史上留下了灿烂的一笔.如果说《七月》命之曰伊尹.”不只是伊尹,《吕氏春秋·古乐》载:“帝额中的采桑女是下层女性无法主宰自己命运的悲诉.那么罗顼生自若水.实处空桑,”这些神话实质反映的是对女性生敷则更代表的是劳动妇女在维护自己高贵人格时的机智.殖力本质的崇拜.“在从开始到最后的各个发展阶段中,我她那面对强权时的不卑不亢、沉着聪敏体现的是劳动人们都看到了这个体现女性本质的原型象征.女人一身体民诙谐与达观也表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普通劳动人容器,与也许是人类最基本的经验相一致.”“女人据以容民对正统伦理道理观念的独具特色的认同.在对罗敷之美纳和防护、滋养与生育的女性基本特征,其中心是容器,的刻画中,更多地渲染其职业之美,其在普通人眼中之美.它既是女性性质的属性,也是女性性质的象征.......因之标志着采桑女形象的大众化与通俗化趋势.这个形象也引也是女性神性的一种象征."由此可见.神话体现的原始起了文人的喜爱.大诗人曹植、陆机、杜甫和白居易等都思维观念中,桑象征女性的生命力和生殖力.桑树在先秦为之倾倒.曹植和陆机还写过模拟之作.
社会生活中也具有重要地位.《孟子·梁惠王上》云:“五亩如果说《陌上桑》的人物洋溢在浓郁的喜剧氛围中的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可知桑在先秦时已话“秋胡戏妻”则表现的是一个悲剧的故事.“鲁秋胡子经成为北方的重要树种对解决人们穿衣的基本需求起着纳妻五日而宦于陈.后归未至家见路旁有美妇人方采重要作用,不但如此桑在社会礼俗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桑.秋胡悦之下车愿托桑阴下,妇人采桑不辍.胡曰《礼记·内则》“射人以桑弧蓬矢六".桑林经常被用来作为‘力田不如逢年采桑不如逢郎.今吾有金.愿与妇人.宗教场所.《墨子·明鬼下》“燕之有祖.当齐之社.宋之有妇人不受.胡乃归.母呼其妇.乃向采桑者也.数胡之罪桑林楚之有云梦也.此男女之所属而观也.”自商汤时桑而自投于河.”这则故事强调的是在伦理观念的熏染下,采林就已作为宗教场所,见于《吕氏春秋》“汤克夏而正天桑女在性骚扰面前的激烈反抗.既打上了明显的封建贞节下.天下大旱五年不收.汤乃以身祷于桑林曰….亦见观念烙印.也是对片面的夫妻忠贞的价值观的反讽.这是于《淮南子》:“汤之时,七年早,以身祷于桑林之际而采桑女故事的另一个重要类型.在后世也有很大影响.西四海之云凑、千里之雨至.”
晋作家傳玄曾歌咏其事、元杂剧著名作家石君宝曾写过剧
桑林不但履行着宗教的功能,同时承担世俗的会合青本《秋胡戏妻),
年男女的作用.《天问》云:“禹之力献功降省下土四方“东辨女”故事更多是对无耻的男性觊觎者的嘲讽与痛焉得彼涂山女、而通之于台桑.”王逸注曰:“言禹治水.斥“东辨女者.东国采桑之女也.晋大夫解居甫使于宋.道娶涂山氏之女.而通夫妇之道于台桑之地.":宋兆麟指道过采桑之女.止而戏之日'若为我歌.吾将舍女.'采桑出“台桑即桑台,指社坛附近的桑林.”^这即“男女之所女乃歌曰:基门有棘斧以斯之.夫也不良国人知属的内涵.这种习俗甚至引起统治者兴趣《穆天子传》之.'”表现答应其要求实际上以歌为武器揭露了解居甫卷五载:“天子作居范宫,以观桑者,乃饮于桑中.”基于的卑污灵魂捍卫了自己的人格尊严.
此而形成的民俗心理积淀,反映在《诗经》中,桑林为青综上所述除叙事文学题材外、《诗经》桑树意象在后年男女营造的是热烈甜蜜的爱情氛围,世抒情文中缺失了、个中原因值得探讨.容笔者另文再做
《诗经》中的桑树意象主要和女性相关,除了宗教动因探究.
Q坤
中国桑椹文化源流初探—— 诗经里的美好桑女 2017-05-26 08:53
在上古时期,桑葚是和人类相关最密切的植物之一,它是人们最早赖以生存的物种,因为那时华夏大地上可食用的植物只有稻、黍、稷、麦、菽等五谷,而桑树的果实既能让人们果腹,叶子又能养蚕抽丝,让人们暖身。其功用自然是其他植物不能比的。桑葚在中华文明史上也就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是中国文化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诗经》是中华民族最早的诗歌总集,是官方机构组织人员民间采风,搜集整理的各地民歌而成,经孔子删改后成305篇,故又称《诗三百》。内容多写春秋以前的社会生活。其中国风又专写民间生活,也就少不了描写女子采桑的情形,不仅写出了她们热爱劳动的美好品德,还写出了他们美好的容貌和娴熟的动作以及纯美的心灵,是真正植根于民间的现实主义作品。现在读来,仍有很大的教育意义和审美意义,是桑葚文化中的奠基之作。
据统计,《诗经》中描写桑树、采桑叶、摘桑葚、食桑葚的诗共有22篇,其中《国风》13篇,《小雅》7篇,《大雅》与《颂》各1篇。试举几例如下:
其一,《小雅·隰桑》:
隰桑有阿,其叶有难。既见君子,其乐如何!
隰桑有阿,其叶有沃。既见君子,云何不乐!
隰桑有阿,其叶有幽。既见君子,德音孔胶。
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余冠英先生的译文是:
低田里桑树多美,桑叶儿多么丰满。见着了我的人儿,我的心多么喜欢!
低田里桑树多美,桑叶儿嫩绿汪汪。见着了我的人儿,怎么不心花开放!
低田里桑树多美,桑叶儿青色深深。见着了我的人儿,情意啊胶漆难分。
爱你啊爱在心里,为什么总不敢提?心里头深深藏起,哪一天才会忘记?
诗中的“有阿”、“有难、沃、幽”,表面写树的美和叶子的嫩绿、丰满美好,实是象征女性的容颜以及爱情的美好,桑林是男女相悦的场所,桑叶柔嫩、茂盛的生长状况,常常与人类的丰富情感联系在一起,物我通感。展现了采桑女与君子幽会时幸福快乐的心情。“既见君子,其乐如何”“既见君子,云何不乐”,毫不掩饰自己内心的激动,她们在桑林中幽会,深情相许。诗以“隰桑”起兴,特别是对桑叶“有难”“有沃”“有幽”的赞美,极力地刻画了桑叶形美、柔美和色美,桑枝的婀娜多姿象征女子的青春美,同时描绘了女性与君子相见时的欢爱之情。
其二,《豳风·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七月火星偏西方,九月女工缝衣裳。春天的阳光开始暖和起来,黄莺叫个不停。少女们挽着竹筐走在桑间的小路上,她们要去采桑喂蚕。忙碌一天的采桑女劳动归来边走边唱。既有女子的容貌、动作之美好,也有女子的心情之快乐。使人领略到一种和煦、明朗之美。
“七月流火,八月萑苇。蚕月条桑,取彼斧斨。以伐远扬,猗彼女桑。七月鸣鵙,八月载绩。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七月火星向西沉,八月苇秆好收成。三月里修桑条,拿起斧和斨,太长的枝儿都砍掉,拉着枝条采嫩桑。七月里伯劳鸟喳喳叫着,八月里绩麻更加繁忙。姑娘们染出丝来有黑也有黄,就数我染的红丝最漂亮,我要献给心上人做衣裳。写女子美好的容颜,健康的体魄,娴熟的动作以及欢乐的表情。
其三,《魏风·十亩之间》: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行与子还兮。十亩之外兮,桑者泄泄兮。行与子逝兮。十亩田间是桑田,采桑人儿真悠闲。走吧,你与我把家还。十亩田外是桑林,采桑人儿笑盈盈。走啊,你与我携手行!
这是采桑女歇工时邀伴回家唱的歌,她们用歌声召唤同伴,说:远近采桑的人都要收工了,我们也一同回去吧!歌者以白描的方法,在短短的几句歌词中,便把夕阳余照下,一群采桑妇女唱着歌儿归来的情景,生动逼真地描绘出来了,字里行间跳动着她们劳动后的轻松愉快的情绪,确实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由上可知,桑树确实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而且少女们采桑养蚕,是一种很普遍的活计,这些诗作就反映了下层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健康美好,这是植根于生活的现实主义作品,是中国文学的源头之一。我们从这些作品中,领略到劳动的快乐与高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