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诗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62|回复: 0

拗救

[复制链接]

2144

主题

3万

回帖

14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中国辞赋区总版主助理兼辞赋鉴赏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47063

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3-3-20 20: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拗救变格
我们来看四种表现
形式
1平平仄仄平平仄,2仄仄平平仄仄平。
3平平仄仄仄平平。4仄仄平平平仄仄
这四种形式构成了近体诗的所有句式
我先说一下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因为每个节拍主要是由二个字组成的,平平或仄仄,那么,这第二个字就是这个节拍的节点

平[平],或仄[仄]。
  
所以,节奏感主要是体现在这节点之上的

这每个节拍的第二字,在我们的句子里,分别就占据了第二,第四,第六的位置。因此,我在前面强调,所谓近体诗的“对”和“粘”,主要是看它的第二、第四、第六字。每一联的上下句间,这几个字“对”上了,基本就能合上律了。前一联的后句,和后一联的前句,这几个位置上的字的平仄相同了,那么,也就是“粘”上了。最后一字是韵字,或者是仄声收句字,我们另会根据押韵规则来约束它,前面的第一、第三、第五字呢?一般就可以轻松些不要求那么严了,这,就是传说中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了
那么呢,这二四六位置的字的表现形式,仄平仄或者平仄平

非此即是不合律
但是,一三五不论,还有两个条件

是必须注意到的
1,不能犯“孤平”。

孤平的定义


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
如果三字不论,即是孤平

五言,平平仄仄平
如果一不论即是孤平

也就是说,除了韵字外,前面只有一个独立的平,就是孤平
2、不能三平尾或三仄尾
所谓“三平尾”或“三仄尾”,就是句子最后三个字,不能连续用三个平声字。或连续用三个仄声字,尤其是“三平尾”是近体诗之大忌,是不可救之拗句,所以坚决要避免。
近体诗中,三仄尾尽量避免,不算大错,三平尾绝对禁止
近体诗中,三仄尾尽量避免,不算大错,三平尾绝对禁止
是不可救之拗

近体诗凡不合平仄格式的字,称为"拗",有拗有救,才为不病

就是说,按标准句式,这个字该用平声的,你用了仄声,"拗"了,那末在本句或对句相应的该用仄声的字眼上,换个平声字,这就"救"过来了,这叫仄拗平救。若是该用仄声的字眼上,你用了平声,那就在本句或者对句的相应的该用平声字眼上,换个仄声,这叫平拗仄救。用调节平仄声的方法,使诗句出现新的和谐,这种方法"拗救"拗救有条规矩,叫作大拗必救,小拗可救可不救

拗救的方法有“自救”和“对句救”两种。关于所谓的“孤仄”是不犯格律的。所以不存在“孤仄”的问题。也就是说,“孤仄”不是病

1,自救


在七言诗中,第三字,除了“(2)仄仄平平仄仄平”这种句子之外,都可以平仄不论,拗了也不需要救

主要是因为在“仄仄平平仄仄平”句式中,如果第三字将平字换成仄字,那么,就必然形成了“孤平”。而其他三种句型则不存在这个问题。这句,如果真的在第三字用上“仄字”而不可换,那么,怎么救它呢?---将第五个字的“仄”给改成“平”就可以了。这就是自救。


也就是说,仄仄平平仄仄平,写成,仄仄仄平仄仄平
那么这就是典型的孤平句
那么,改变第五字的平仄,变成,仄仄仄平平仄平

看例子

南去北来休便休,白苹吹尽楚江秋。
道人不是悲秋客,一任晚山相对愁。


看这句“南去北来休便休”,按格律应该是“仄仄平平仄仄平”这样的
一任晚山相对愁。
但是“北”字,使得该平的地方用上了仄,那么,作者便将该仄的第五个字使用了平声的“休”字
  
再看第四句“一任晚山相对愁”,“晚”字的位置本该平,但是“晚”这个仄字不想换,那么,作者便在本该仄的第五字的位置上,用了平声字“相”字,这样,也救了前面形成的“孤平”。

2,对句救


在七言诗中,第五个字只有在“(2)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个句中是可以不论的,选平选仄是无所谓的,不构成拗。但是在其他句中是不可以的比如在“平平仄仄平平仄”句中,,把第五字给换成仄音字,那么这句就成了“拗句”了。一般的,所谓的“救”都是后面救前面,而这第五字,后面空间太小了,所以“自救”不成了,怎么办?那就只能靠“对句救”了。


举例: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第五字“一”拗了,那么改变下句的第五字的平仄,用“无”(平声字)来救它。


其实这个对句救

就是因为,五字拗了,后面没有空间
所以才对句来救

七言的第五字、五言的第三字拗了,要尽量用对句相应的字去救。所谓小拗,就属这一类
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王维《登裴迪秀才小台作》)
    仄仄仄平仄 平平平仄平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李白《赠孟浩然》)
    仄仄仄平仄 平平平仄平
    谁言宰邑化黎庶,欲别云山如弟兄(李嘉佑《承恩量移宰江邑》)
    平平仄仄仄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平

所谓自救,其实只关系到一种句型。我们注意一下这个句型“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也只有这个句型,才适合“对句救”,
第三种是一拗双救

就是本句自救和对句相救并用,是自救和相救的复合方式

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苏轼《有美堂暴雨》)


这种拗救,出句和对句平仄字字相对,声调极为和谐,故诗人最喜爱用它
中晚唐以后,使用这种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句式,一联中字字平仄相对,成为一种时尚,比使用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标准句式的还多

久客得无泪,故妻难及晨(杜甫《促织》)


得字拗,难字救
难字还救了本句孤平

第四种是特殊的一拗双救句。
一般对句相救是出句和对句同一位置上的字相救。如出句第一字拗,对句第一字救;出句第三字拗,对句第三字救;出句第五字拗,对句第五字救
这种特殊的一拗双救是错位相救,用对句的第五字去救出句的第六字。不仅可救一个拗字,还可救第五第六两个拗字。这个对句必须是孤平自救句,即仄仄仄平平仄平。

例如:

    眼前扰扰日一日,暗送白头人不知(许浑《旅怀作》)

    对句的"人",平声,既救了本句该平而仄的"白"字,避免了孤平,又救了出句该平而仄"日一"双拗字。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陆游《夜泊水村》)

    对句的"无",平声,既救了本句该平而仄的"向"字,避免了孤平,又救了出句该平而仄"有万"双拗字。


还有锦上添花式的本句自救

在前面介绍的律式表中,平仄可以通融的字眼,一般无须拗救。可是许多人在作诗时,有意无意间,造成了拗救的局面。这样,在声调上更和谐,节奏更鲜明。

1.第一字该平而仄,第三字该仄而平。
    镜湖流水漾清波(李白《送贺宾客归越》)
    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
    只研朱墨作春山(鲁迅《赠画师》)
    曙光初照演兵场(毛泽东《为女民兵题照》)
    2.第一字该仄而平,第三字该平而仄。
    亭脊太高君莫拆(白居易《高亭》)
    商女不知亡国恨(杜牡《泊秦淮》)
    心事浩茫连广宇(鲁迅《无题》)
    班竹一枝千滴泪(毛泽东《答友人》)


第六种

将七言定式“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给改成“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相应的,如前所述,五言者乃七言去前二字也,则,五言的定式“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给改成“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

就是将“平平仄仄平平仄”这样的句子的第六个字,由“平”给换成“仄”了,成为“平平仄仄平仄仄”这样的句型了

这个仄收的句子肯定是一联的上句(出句)了,那么按格律的排布,它的下句(对句)必然是“仄仄平平仄仄平”这句了


上句拗了,下句必然就要救。怎么救呢?将下句的第五个字由“仄”给换成平就可以了。
拗救后的一联就是这样的形式: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如果是五言。则为“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


这样的写法,多数在起联使用。唐朝时,诗人们对起联限制较少,利于使自己的诗意发挥空间比较大,
但是由于拗之有救,所以,在音韵上也能协调起来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王维

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本句格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正格

这一联应该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但是他这里“有”字出律了,怎么办他在下句用“相”字给救了回来,“相”这里,应该仄的地方改成平字.其实,这下句“暮禽相与还”的“暮”也出律了,它使得“禽”字成了孤平,但是,同样这个“相”字也救了它,这又是自救。那么,这个“相”字既救了上句(对句救),也救了本句(自救),这个叫什么?这叫“双救法”。


第七种

看孟浩然的这个“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上句竟然连这四个仄声,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平
用一个“成”字救了它。注意“成”这个字的位置,不论是自救还是对句救,起“救”的作用,尽是在七言的第五字,或五言的第三字上

这个“成”将本该的“仄”换成了“平”,救了上句的拗,其实它也就了本句的拗“往”字这也是用的“双救法”。

第八种

先看诗

江南春绝句(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江,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看这第三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平平仄仄仄仄仄),竟然连用了五个仄声字
那么五言也就是仄仄仄仄仄
他只用下句“多少楼台烟雨中”里的一个“烟”字就给救了

这个句式的正格.平平仄仄平平仄.那么换成了,平平仄仄仄仄仄也就是五六双拗了这里再提请大家注意,这个“烟”字,还是在这七言的第五字的位置上。


这就是拗和救

大家只需要记住,三拗五救,五拗对句救,
这是对小拗而言
那么,大拗呢,只需改变对句三字或者五字的平仄就可以了
下面介绍两个变格

将七言的定式“(4)仄仄平平平仄仄”给改成“(5)仄仄平平仄平仄”。

因为我说,五言近体诗只是七言近体诗去掉前面两个字而已。所以,相对与五言,那么形式是:将五言的定式“平平平仄仄”改成“平平仄平仄”。

这种句式在前人诗中屡见不鲜,乃至科举考试的试帖诗,也容许用此种句式。这种特许犯规的句式,用的人多了,公认为合辙的句式,也难称其为"拗"了


例1,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杜牧
日暮东风怨啼鸟
仄仄平平仄平仄---本句格
仄仄平平平仄仄---正格
例2,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

正是江南好风景
仄仄平平仄平仄---本句格
仄仄平平平仄仄---正格

五言:
    仍邻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
    平平仄平仄 仄仄仄平平
    谁能共公子,薄暮欲俱还(杜甫《奉陪郑驸马韦曲》)
    平平仄平仄 仄仄仄平平


这种句式,多数用于尾联的出句,成为唐宋诗人的一种时尚,他们试图用这样的句法来表达一种“高古”之诗的味道吧。在当时可能是一种流行写法

第二种变格

这也是被允许的,是仄仄脚的第二个变格
看例子

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沈全期】

这种方式,必须注意的是:五言的第一字平声,通融不得;七言的第三字平声,通融不得。一般不能把五言的平平仄平仄,通融成仄平仄平仄;把七言的仄仄平平仄平仄,通融成仄仄仄平仄平仄。

也就是说,这种变格,一旦被采用

那么也只能是平平仄平仄
不可能是平仄仄平仄了

五言第一字不可以换声
七言第三字不可以换声
大家要记住
变格只有仄仄脚
也就是说,这两种变格只存在仄仄脚中

其他的句式若说变格,那就是扯犊子了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仄仄仄==病句
平平平==病句

仄平平==律句
平仄仄==律句

平仄平==扭句
仄平仄==扭句




文学是一切艺术的灵魂,不论绘画、音乐、舞蹈都以文学为基础内涵。有文学在里边,可能就是家,否则,可能就是匠。有文学底蕴,才能成家。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粤ICP备18000505号|粤ICP备17151280|香港诗词

GMT+8, 2024-5-25 19:29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