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扬之水 于 2021-3-14 22:17 编辑
陆游诗歌浅论 摘要:陆游是南宋时期最杰出的诗人,也是诗歌历史上创作数量和现存诗歌最多的诗人。其诗歌不仅数量多,而且题材广泛、境界开阔,因而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其中,抒发爱国情怀、民生忧患的爱国诗歌和描写闲居山野、清景淡色的闲适诗最为突出,也最受后人赞誉。总而言之,陆游的诗歌描写爱国胸怀雄健而不空洞,漫谈闲居生活新颖而不纤靡,语言平白晓畅,称得上宋诗,甚至是整个诗歌史上的一位一流诗人。 关键词:陆游 爱国情怀 闲适景象 艺术特色 陆游是南宋时期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六十年间万首诗”的他是诗坛上创作数量最大且现存诗歌最多的诗人。其诗歌不仅数量多,而且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从而成为宋诗,尤其是南宋诗歌的一座高峰。陆游诗最早由江西诗派而来,中年后“不嗣江西”广师大家,博采众长,最终得出了独具一格的诗歌特色和自成一宗的诗歌地位。 一、陆游诗歌的爱国情怀 宋人评南宋诗“以陆务观拟杜,意在寤寐不忘中原,与拜鹃心事实同”,这是对陆游诗中爱国情怀和民生忧患的极高评价,后清人亦有诗评: 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 集中什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 和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美学相似,陆游的爱国诗歌中也有许多作品基调低沉、悲怆沉痛。如《黄州》: 局促常悲类楚囚,迁流还叹学齐优。 江声不尽英雄恨,天意无私草木秋。 万里羁愁添白发,一帆寒日过黄州。 君看赤壁终陈迹,生子何须似仲谋! 首联借“楚囚”、“齐优”两个春秋典故抒发主战的政治主张得不到实施的苦闷,并由此引出了对历史和个人际遇的感慨,英雄抱恨、天意弄人,陆游自身也不例外地经受着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羁旅之苦,尾联化用曹操“生子当如孙仲谋”一语,正话反说,集中表现出对朝廷的失望和悲愤,十分沉痛。 陆游的爱国诗歌不仅写爱国之情、忧国之思,并且将自己算作戍边卫国、抗敌救国的一份子,这种强烈的参与感和主体意识是他较之杜甫等人更进一步和更可贵的地方。如《夜读兵书》: 孤灯耿霜夕,穷山读兵书。 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躯。 战死士所有,耻复守妻孥。 成功亦邂逅,逆料政自疎。 陂泽号饥鸿,岁月欺贫儒。 叹息镜中面,安得长肤腴? “执戈王前躯”直承《诗经••卫风•伯兮》之意,体现了诗人渴望亲赴战场保家卫国的决心,“战死士所有,耻复守妻孥”更加直接地表达了大丈夫应有为国捐躯的决心,为了保全妻儿小家而放弃戍边卫国是一种耻辱,这何尝不是一位爱国志士最坚强的意志和最坚定的决心。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前四句回忆往昔自己身在军中的抱负和决心,岂料岁月飞逝,平生志愿不过成了“空自许”,尾联自比诸葛亮,借以抒怀壮志难酬的哀愤,全诗一气呵成,表现了一种深沉的忧愤,感情深厚,气质沉郁,显然得力于杜甫,但比杜诗更可贵的是诗中完全不见一丝衰颓,仍然充斥着报国的热情和收复山河的志愿,令人肃然起敬。 二、陆游诗歌的闲适景象 陆游的写景诗和闲适诗是极出色的,影响也很大。钱钟书在《宋诗选注》里谈到陆游诗歌的爱国和闲适两方面,这样评价:“然而,除了在明代中叶他很受冷淡以外,陆游全靠他那第二方面去打动后世好几百年的读者”,甚至造成了人们误会他是个“老清客”。陆游善写景,有如工笔善描,诗法深得苏诗之道。如《东阳道中》: 风欹乌帽送轻寒,雨点春衫作碎斑。 小吏知人当著句,先安笔砚对溪山。 “置于东坡集中,殆不能辨”。又如《登拟岘台》“萦回水抱中和气,平远山如蕴藉人”一联,陈衍谓之“可尽括苏、松、常、太山水”;《南定楼遇急雨》“江山重复争供眼,风雨纵横乱入楼”,一“争”一“乱”,传神地写出了暴雨突至时的景象,与唐许浑的“山雨欲来风满楼”相比似无大小巫之分。 陆游的晚年长期闲居山野,生活环境的改变也催生了许多闲适诗歌的诞生。这段时期他更注重和推崇陶渊明、梅尧臣的诗歌,所作的闲适诗歌往往冲淡质朴、悠然物外。如《闲居自述》: 自许山翁懒是真,纷纷外物岂关身。 花如解笑还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 净扫明窗凭素几,闲穿密竹岸乌巾。 残年自有青天管,便是无锥也未贫。 诗人开篇就表明超然物外的心境,并且一反常意,认为花朵若能解人意便会生出许多事端,而不语的石头才最能使诗人满意。尾联借《景德传灯录》中“去年贫,未是贫;今年贫,始是贫。去年五卓锥之地,今年锥也无”中“无锥”之意以形容生活贫穷得一无所有的境地。 又如《幽居初夏》: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 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 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全诗前六句写景,紧紧围绕“幽”字铺笔,湖山胜处,槐柳阴中,可观鹭影、听蛙声,一个“观”字,将景之幽静、物之安详、人之闲适衬托得淋漓尽致,庭院之中一片初夏的生机勃勃,此情此景,完全是诗人寄情物外、怡然自得之趣。尾联荡开一笔,感叹旧交尽逝,无人分享此情此趣,“万物得时,吾生行休”,这正是陆游的闲适诗在陶渊明的恬淡、白居易的浅白之外,总有一种未冷的热血和不平的诗情,这正是其独有的境界和诗格。 宋诗重理趣,陆诗中也不乏以义理和议论入景咏物的趣味。如《蟠龙瀑布》: 远望纷珠缨,近观转雷霆。 人言水出奇,意使行人惊。 人惊我何得,定非水之情。 水亦有何情,因物以赋形; 处高势趋下,岂乐与石争。 退之亦隘人,强言不平鸣。 古来贤达士,初亦愿躬耕。 意气或感激,邂逅成功名。 全诗只有开头二句是纯写景,后多议论,末四句已言心志。在这首以议论入诗的吟咏中,他认为,“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提出的“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的说法,是不正确的。“言凡物之出色,皆遭遇而已,此正怀才不遇者,内重自然外轻也”,遇到适当的机会,意志受到激励,取得成功是可能的。 三、陆游诗歌的艺术特色 总体看来,陆游是一位现实主义的诗人。他敬仰杜甫,认为“天未丧斯文,老杜乃独出”,诗歌风格也深受杜诗影响,尤其体现在七言律诗。清舒位《瓶水斋诗话》说“七律至杜少陵而始盛且备,为一变,李义山瓣香于杜而易其面目,为一变,至宋陆放翁,专工此体,而集其成,为一变。凡三变,而他家之为是体者,不能出其范围矣”。沈德潜评陆游七言律诗“对仗工整,使事熨帖”,对仗工整确是陆诗重要的艺术特征之一。《后村诗话》谓:“古人好对仗,被放翁使尽。”钱钟书也谈到“放翁比偶组运之妙,冠冕两宋”。如: 螺青点出暮山色,石绿染成春浦潮。 新凉已似雁来后,微风却如梅熟时。 白菡萏香初过雨,红蜻蜓弱不禁风。 津吏报添三尺水,山僧归入万重云。 傍水无家无好竹,卷帘是处是青山。 佳句好对,美不胜收。 陆诗虽然追求对仗精巧,但诗歌语言确是自然流畅、明白晓易的,这也使他的诗句工丽而不流于纤巧。如《临安春雨初霁》中的名句“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语言平淡质朴,看似无奇,其实是陆游用明快的字眼、淡荡的春光深藏自己为国事家愁整夜辗转难眠的惆怅。实际是诗人千锤百炼,见工夫于平易之处,浅中有深,平中见奇,令人回味。又如《秋怀》: 园丁傍架摘黄瓜,村女沿篱采碧花。 城市尚余三伏热,秋光先到野人家。 语言平白简练,描写田园生活劳作,读来恍若眼前。 陆游的诗歌也不乏大胆而奇特的想象。如《闻杜鹃戏作》,一反前人“杜鹃啼血”的惯例,作“劳君树上叮咛语,似劝饥人食肉糜”,想象之新颖,用事之巧妙,似与黄庭坚的名句“鹧鸪应是鼻亭公”有异曲同工之妙。另外,在抒发报国志愿的诗歌中,也常常有豪情万丈的想象。如: 十年学剑勇成癖,腾身一上三千丈。 起倾斗酒歌出塞,弹压胸中十万兵。 丈夫可为酒色死?战场横尸胜床第? 这些大胆、新奇的想象和夸张为陆游诗歌增添了浪漫主义的气息。 总而言之,陆游的诗歌描写爱国胸怀雄健而不空洞,漫谈闲居生活新颖而不纤靡,语言平白晓畅,称得上宋诗,甚至是整个诗歌史上的一位一流诗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