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扬之水 于 2020-5-20 13:23 编辑
论李白离别诗的时空意象 意象是诗歌艺术的基本特征。袁行需认为:“物象是客观的,它不依赖人的存在而存在,也不因人的喜怒哀乐而发生变化。但是物象一旦进入诗人的构思,就带上了诗人的主观色彩。这时它要受到两个方面的加工:一方面,经过诗人审美经验的淘汰和筛选,以符合诗人的美学理想和美学趣味;另一方面,又经过诗人思想感情的化合和点染,渗入诗人的人格和情趣。经过这两方面加工的物象进入诗中就是意象。诗人的审美经验和人格情趣,即意象中的那个意的内容。因此可以说,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 李白一生交游甚广,游历甚丰,在他的诗作中以交游为题材的为数不少,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离别诗,李白留下来的诗歌中,以离别为题材的诗歌有160多首。李白的这些离别诗有的情深意长,有的慷慨激昂,很多流传度较高,比如《送孟浩然之广陵》、《赠汪伦》和《送友人》等等。这些离别诗的流传往往是因为其为世人所熟知的意象,比如有离别地点的黄鹤楼、青山、桃花潭、白帝城,还有离别时节的烟花、秋波和春草,以及表现离别情境的孤帆、浮云、落日和猿声等等。如袁行需所说,这些意象既表明诗人的审美趣味,又寄托了作者对友人的真挚感情,传达出了悠然不尽的神韵,描绘了壮阔的景象和境界。 在这些意象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两类意象,即时间意象和空间意象,这是因为离别这个动作涉及固定的时间和空间。李白离别诗的时空意象具有非常鲜明的个性特点和独到的艺术魅力。 一、空间意象 离别诗从题材来讲,叙述的是诗人与告别者空间上的分离,要么是诗人离开友人所在之地,要么就是友人离开诗人所在之地。离别时因为空间上的分离引起,由此空间意象的表现对于诗歌来讲很重要。 在李白的有些离别诗中,离别地点交代得比较清楚,离别地是诗中的重要的空间意象,比如说《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黄鹤楼”,《早发白帝城》中的“白帝城”,《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中的“东石门”,《灞陵行送别》中的濡陵亭,《金陵酒肆留别》中的“酒肆”,都是这样。诗中要么交代了离别的具体地点,要么交代了离别地的大致范围。离别地往往都会在这些诗中的题目和第一句中交代出来。像《送孟浩然之广陵》之所以能流传千古,与诗中“黄鹤楼”的意象不无关系,黄鹤楼是天下名胜,是传说中仙人飞升的地方,又应是诗人与故人流连聚会的地方。因为李白的这首离别诗,黄鹤楼离别象征色彩被大大强化。《灞陵行送别》中的漏陵在长安东南三十里处,汉文帝葬于此,有一条满水,遂称漏陵。漏水上建有一桥,即著名的满桥。在唐代,人们出长安东门相送亲友至满桥,常常在这里分手。因此,满上、灞陵、满水等,在唐诗里经常是和离别联系在一起的。离别的地点对于诗歌主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早发白帝城》的酣畅淋漓,《送孟浩然之广陵》的别情依依,无不和离别之地的意象相契合,情景交融,离别地点的意象到了很好衬托作用。这些具有离别色彩意象一经提及,在当时的读者的心目中就会引发丰富的联想。 李白的另外一些离别诗,地点不详,比如《送友人》中,虽然有“青山”、“北郭”、“白水”、“东城”等地点,但这些地点都比较概念化,今人无从知道这首诗中李白和友人告别的具体地点。这首诗开头两句看似平淡,并没有像黄鹤楼那样知名的地点,但也是有山有水有城的景致。“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中的两个动词“横”和“绕”勾勒出一幅青山秀水的动态的画面,“绕”字暗示了李白对友人依依不舍的情意。就此诗而言,告别的地点究竟在何处并不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重要的诗人在此诗中表达的情怀。 在《送友人入蜀》中,送别地点同样没有被提及,目的地是蜀地是明确的。因为目的地是蜀地,写过另一名篇《蜀道难》的诗人自然想到了友人在路上会经历的坎坷艰难;诗人既想到了友人入蜀之路途中“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的艰险崎岖,也同样想到了友人会看到的“芳树笼秦栈”和“春流绕蜀城”的美妙景致,对“山”、“云”、“芳树”、“秦栈”、“春流”和“蜀城”的想象,延伸了诗歌的表现空间,描绘出一幅险中带奇,奇中带险的画卷。 在有的离别诗中,中间所经过的地方也会被提及,比如《早发白帝城》中的“万重山”这样具有极强概括力的意象,意指旅程速度极快;也有《灞陵行送别》中“我向秦人问路岐,云是王粲南登之古道。古道连绵走西京,紫阙落日浮云生”的较为具体的古道意象。这是东汉末年时,诗人王粲为避乱而走的古道。用此意象,诗人表面上是在怀古,实际上表达的对现实政治时局的消极心态。李白离别诗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是移情于景,在景致中传达诗人对友人深厚的情意。 《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意象主要依托于告别时诗人所见到的情景:黄鹤楼、孤帆和碧空。在《送孟浩然之广陵》中送别的画卷是这样展开的:“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黄鹤楼”、“扬州”、“孤帆”、“远影”、“碧空”意象深远开阔,传达了诗人对友人深深的离情。《送孟浩然之广陵》的别情依依,无不和离别的地方相契合,情景交融,离别地点的景起到了很好衬托作用。在《赠汪伦》中,“桃花潭水”幽深的意象也反衬出汪伦与诗人深深的别情。 李白离别诗空间意象一个经常用到的意象是流水。在《送友人》中,“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前两句几乎都为空间意象。“青山横北郭”意象表现开阔的场景外,“白水绕东城”的意象表明了和友人依依不舍的心情,和《送孟浩然之广陵》一样,都是在用流水表现离情。不同的是,在《送孟浩然之广陵》中,长江水是流向了天际,表明诗人的视野极为开阔,而《送友人》用一个“绕”字表现了诗人的牵挂。 李白离别诗很多时候还用个别化的空间意象表现普适性的离别之情。有的离别诗有很强的普遍性,不强调与离别对象之间的个别个人关系。在《梦游天姥吟留别》里,“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中用“云霞明灭”所写的天姥山形象,使下文的“世间行乐亦如此”的离别之情有了坚实的依托。在《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离别的友人是孟浩然,去处是扬州,这都是诗中谈到的事实,但诗中所吟情景和情感,却有很强的普适性,读者读到此诗时,心中不一定想到的是诗人送别对象的具体形象,而有可能会以心中的离别对象来代替。诗歌的中心意象是以长江流水象征遥远离别。也由此,作者与孟浩然的具体关系以及专为送别对方的个别之情,完全消融在第三、四句具有普遍性和抽象性的离别感中。 李白的离别诗中,与对具体的人物、时间和地点的交代相比,诗人更重视意象的作用。这表现了诗人不拘于题材的限制,善于借题发挥,抒发心中情感。 二、时间意象 离别诗不仅仅涉及空间上的分离,很多时候也会涉及离别的时刻和行程,离别时意念中的时间要素等等,在离别诗中,时间意象也具有很重要的地位。李白离别诗的时间意象的运用也很有它的特点。 时间是不可逆的,是流动的,是看不见的,但李白却在他的离别诗中用意象留住了时间。在李白的笔下,时间点有时是直接写出,比如“烟花三月下扬州”中的“三月”,“朝辞白帝彩云间”的“朝”。但在大多数时候,李白笔下的离别诗是附着在动作或者景色的意象上。在《早发白帝城》中,诗的标题和第一句“朝辞白帝彩云间”明确地说明了告别的时间。在彩云之间的白帝城告别,这晨间景象表明了诗人美好的心情。第二句“千里江陵一日还”说的是时间段,空间的“千里”和时间的“一日”的鲜明对比,说明诗人返回的时间之快,三四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既写出返回时间之快,也同时表达出诗人一日即返回的酣畅淋漓的愉快心境。 在有的离别诗中,李白用某个具体的动作来代指辞别的具体动作来指时间的起点,比如在《送孟浩然之广陵》中,“故人西辞黄鹤楼”和“烟花三月下扬州”都是时间点,诗人用“辞”和“下”两个动词简洁而生动地表现离别的时间,其中“辞”后紧跟离别的具体地点“黄鹤楼”,“辞”所代表的时间很短暂;“下”前面是一个较长的时间段“三月”,后面跟的一个更大范围的地点名词“扬州”,表现的时间更为宽泛,更长。在这首诗中,后面两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表现的是诗人在故人离别后长久地凝望故人所乘船的离去的情景。前面还是故人刚刚离去,后面已是隐没于碧空尽头的孤帆和与天相接的江流,前后的时间意象对比,不动声色地写出了诗人的深情。 在有的离别诗中,李白有时候还用景来代指时间,在《送友人》中,前面两句主要是说离别之地的情境,“此地一为别”交代了告别的地点,但并无明确的告别时间。在后面“落日故人情”一句中,可以看到告别的时间是日落时分,落日的意象传递出伤感的离愁别绪。 在《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中“秋波落泗水”中的“秋波”也是如此作用,诗人和好友杜甫在秋高气爽,秋色迷人的好景致中,畅饮(醉别复几回),畅游(登临遍池台)。景中寓情,情随景现。诗人将时间的意象“秋波”融入此情此景中,让人迷醉。在《赠汪伦》和《金陵酒肆留别》中,诗人分别用交代叙事的诗句“李白乘舟将欲行”和“金陵子弟来相送”表现离别的时间,只是两句的行为主体不一样,一个写的是诗人自己要离去,另一个写的是友人来送别。 在有的离别诗里,时间并不是唯一的,而是形成一种对照关系,以此衬托诗人复杂的心境。在《江夏别宋之悌》里,“谷鸟吟晴日,江猿啸晚风”中“晴日”和“晚风”两个时间意象,前一句有暖意,后一句带寒气,前一句衬托了后句,好鸟相鸣天气晴朗,但是作者心里无法被感染,美景却反衬了内心悲凉。这里猿的啼声和“两岸猿声啼不住”中喧闹嘈杂的啼声不一样,晚风中的江猿的啼声是悲凉的,此时更是正面衬托了伤断人肠,情景交融地表达了不舍与伤感。同样是秋天,《南陵别儿童入京》的秋天是欢欣鼓舞的,是令人兴奋的。诗中有两句涉及了时间意象,一是“黄鸡啄黍秋正肥”,另一句是“起舞落日争光辉”。“黄鸡啄黍秋正肥”在诗人看来,秋天是成熟的季节,是收获的季节。在这里,秋天的意象不再是绵延不绝的长江水,而是长肥的家禽黄鸡,显得非常家常和亲切。“起舞落日争光辉”,在夕阳里手舞足蹈,可见其兴奋的心情。这和“起舞弄清影,对饮成三人”的孤独心境完全不同。秋天的落日应是温暖的,在这落日下起舞,杀鸡蒸黍喝酒是多么痛快的一件事。正是在这意境下,李白写出传送千古的名句:“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总之,无论是李白离别诗的空间意象还是时间意象,都充分表现了诗人的不同一般的情趣和审美意向。诗歌的意象充分展示了自己与友人深厚的情意和卓越的想象力,显示出诗人崇尚的是一种壮阔、深远和酣畅有力的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