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诗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5900|回复: 744

浅议当代散曲的创作方向

  [复制链接]

420

主题

17万

回帖

49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中华散曲区总版助理兼散曲知识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493291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1-1-24 03:4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浅议当代散曲的创作方向

杏坛归客

容易写得生动感人,越容易与读者产生共鸣。如何用散曲写好身边的大事小情,站在哪个角度来写,以及如何提高散曲的文学性,愚以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优秀传统文化之所以称其优秀,主要是指它所存在着的社会功能,散曲向来是以其语言上的通俗谐趣,篇幅上的短小精干,起到讽刺、针砭不良现象,以倡社会正气。这在《人世情散曲丛书》系列专题“父母情”“故乡情”“校园情”等的创作中已经得到印证。传统文化中的道德理念最适合调理社会关系和鼓励人们向上向善,我们要结合时代的特点加以继承和发扬,让其服务于当下社会。我们要秉持“文章担道义”的精神进行散曲创作,并把它贯穿始终。很多曲友已经重视和关注到这一点,并因此而创作出了许多优秀作品。这里我们举几个例子。

徐耿华会长曾写过一首脍炙人口的《〔双调·拨不断〕夏日风景线》,内容是这样的:“女性着装日渐短。裙裤一尺欠,小衫儿露背肩。好'寒酸’,俏女人省布,傻男人费眼。”凡是读到此作的人都会抚掌大笑,其描写也确实是前几年城市女性一种着装时尚,露背露肩还露腰,不仅视觉上不雅,于健康也不利。穿衣是个人行为,一旦靡然成风,便成为一种不良的社会风气。愚以为徐老师的这首《消夏曲》堪称典型的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范例。它抓住的是现象,批评的是风气,在哈哈一笑中受到了教育,得到认同。我想,读到这首散曲的人一定不会再青睐那种露背肩又露腰的着装了。

再来读一首刘宏民先生的《〔南仙吕·醉罗歌〕空巢老人》:“阿公阿婆门前眺,阿猫阿狗院中淘。孝女贤婿手拎包,好似空中掉。阿公园内,采摘蜜桃。阿婆厨下,炖炒菜肴。谁知女把别离道。阿猫叫,阿狗咆,佳肴吃饱尾巴摇。”这首作品是以作者精心编排的情节呈现给读者的,他没有直言当下有些作子女的不愿意陪伴父母,把关心老人当作负担,回家纯粹就是走过场,父母眼巴巴地盼望子女回家,备下好吃好喝希望能和子女款款地吃上一顿饭,但空降一般的回来,风一样地走,只剩下阿猫阿狗环绕老人膝下……

散曲中这样的作品很多,唯这两首作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给我留下了比较深的印象。徐会长的语言风格和刘宏民先生的编排手法都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





二、本质着眼,现象着手

散曲不但可以写小事,也可言国情。陕西的散曲人大多还记得邓晋运先生的一首套曲《〔正宫·九转货郎儿〕法官买春》,这首套曲获得了中华诗词学会颁发的“华夏奖”。作品从道德沦丧着眼,从法官买春现象着手,道尽贪赃枉法、执法犯法的内幕,以及清除司法腐败的大快人心,作者最后在九转中写道: “看尽了烟消云散,听够了人情冷暖,都无损绿水青山。从没有不犯错误的神仙,更不见包治百病的灵丹,心头上要有明灯一盏,才能够宦途上前程亲选。不打通关,也得平安。心思端正不比攀,清风袖衫。嘴儿紧不赴纵心宴,心儿稳不进烟花院,门儿清守住自家藩。忠家勤政方赢得渔歌唱晚。”社会上的这种现象,是方方面面因素造成的,但最重要的一点是和人性的缺失和堕落有关,因此作者以警言告诫人们:“荣辱。端在个人修身养性一念中。”

《中华散曲》创刊号上登有福建蔡松君先生的一篇《〔正宫·小梁州〕观新闻猫偎羊取暖》:“霜雪纷飞冻塞疆,莽莽苍苍。小猫偎着小绵羊,观模样,直暧到俺心房。(幺)曾以为畜界难分享,没承想却高估了人类情商。瞧它们意态萌,温情漾,愣生生叫俺,惭愧恁难当。”读到这首散曲,我自己也深感惭愧,我们整天在空谈人文精神、悲悯情怀,但偌大一个国家,就为“老人倒地该不该扶”这个“问题”讨论了好几年,直到现在也还是有人坚持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异类动物之间尚能相偎取暖,而我们人却不能对他人援之以手,相比之下真正是我们自己“高估了人类情商”。这样的作品,不但倡导正义,而且还可能起到唤醒人类良知的社会作用。

三、记录生活,体味世情

散曲最适合展示生活。平常人的平常生活却有着许多丰富多彩的场面,就如照相一样,忽略了它就过去了,摄取了就保存了下来,闲暇再翻看就是一幅饶有情趣的旧时老照片。这方面的好作品很多,我最早读到也留下最深印象的是韩景明先生的《〔正宫·叨叨令〕三岁小外孙》:“浓眉大眼身姿俏,每天睡醒学鸡叫,放学路上磨人抱,手持奖状哈哈笑。了不得也么哥,了不得也么哥,不随心愿通宵闹。  爷装学子须含笑,孙当教授洋腔调,点名起立得答到,谁的文具他都要。乐煞人也么哥,乐煞人也么哥,碗中无肉直发躁。”作者抓住小孩子的特点,寥寥几笔勾勒得活灵活现,我相信,凡是读到此曲的人都凭添一种温馨的快乐,如果孩子长大以后看到此曲,肯定也会忍俊不禁的开怀大笑,因为这生生地就是他的一张老照片!

生活百味,有醉心的甘甜,也有难吐的辛酸。我们来看费自平先生的一首《〔双调·拨不断〕给老父喂食》:“一汤匙,两汤匙,床前慢喂三番四。对望霜白两鬓丝,相怜运蹇平生事。对人生,两心相似。”此曲可谓此处无声胜有声,已经进入老年的儿子精心服侍卧病在床的老父亲,作者以白描的手法展示给人们度过一生艰辛的父子,两心相照,同命相怜。读后不禁令人阅人涉己,涌起丝丝心酸。



四、歌山咏水,寄托情怀

自古以来在我国诗歌史上,歌咏山水从来都是寄托着诗人情怀,辛弃疾说:“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历来文人墨客的吟作皆“意中有景,景中有意。”从康海、王九思到马致远、张养浩,无不如此。

在《人世情散曲丛书》“山水情”专题创作中,徐耿华会长在陕西散曲沙龙创作辅导时,一再强调写山水情要充分体现一个“情”字,并在会上吟诵了李旦初先生的《〔黄钟·醉花阴〕重游岳麓山》(套曲),真是令人大开眼界,惊叹于散曲大家的椽笔生华,我们先看首曲:“爱晚亭前大声吼,醉卧枫林不走。常梦麓山游,忽忽悠悠,梦里痴迷久。今日喜重游,万类多情都是友。”情在何处呢?在一曲曲描写了深林吐秀、青山雨后、尤其是在忆及和重温了当年游历题诗之处后,先生在〔四门子〕中写道:“诗中游去画中走,猛抬头,惊回首,手扶高碑心颤抖,战长沙,驱倭寇;枪林密,弹雨稠。英雄溅血山红透。枫似箭,林如钩,挽雕弓射尽那天狼野狗。”这就是情,是融于山水之中的家国情怀。

    我们再来看周棣先生的《〔双调·折桂令〕丁酉秋登潼关》:“登故垒极目凭栏,云绕黄河,雾隐青峦。三省交冲,三秦锁钥,三水折旋。阅清浊秋风渭川,怀古今夕照潼关。乱世硝烟,盛世歌筵。忧苦张公,一曲千年。”潼关本来就是古代著名关隘,登临此处肯定是思绪万千,但要将这种凭临怀古之幽情在有限的格式内表达出来,一是要有诗人情怀,二是在广角之下如何选取眼前景为己所用,三是要有一定的文字功夫。与此同时周棣先生还有一首《〔中吕·山坡羊〕将赴潼关为张养浩歌一曲》:“少时凝注,老来倾慕,仰贤即赴潼关路。谏君疏,济民书,庙堂山野高风树,公去谁忴百姓苦?!文,彰一曲;名,垂万古。”我们看,之所以他能一吐襟怀,缘于从少年时起就对张养浩的关注与倾慕,这就是诗人情怀。

如今,无论是在散曲刊物上还是在散曲微信群中,随时都可看到曲友们的好作品,由于篇幅关系,不能一一道及,只能表述以上浅薄的认知和想法。

任何一种文学形式都有其产生、发展的历史条件和时代背景,散曲在这一点上尤为突出。由于元代读书人在社会上受排斥于弱势群体,加之政治专权,社会黑暗,为文人所制的散曲就放射出格外夺目的战斗色彩,透露出浓烈的反抗情绪,锋芒直指社会弊端,散曲的文笔风格也多辛辣戏谑、含沙射影。时至今日,时代不同了,散曲写作的文风也自然随时代更迭而改变,我们可以秉笔直书,尽敞襟怀。但散曲毕竟是一种文学艺术,我们在从事写作时不妨在文学表现手法上多多揣摩,在加强散曲的文学性方面多加尝试。

我们又回到开篇的话题,我们讲传统,什么是传统呢?有解释说:传统是“世代相传的具有特点的风俗、道德、思想、作风、艺术、制度等社会因素。”依此为据,就是说传统是活的,是一代一代传下来的,我们现在从事的某种活动,有可能成为将来的传统,因此,我们的创作就被赋予了历史责任感,我们面前就摆着一个亟需思考的问题,即:当代的散曲创作走向何处。这不仅是问题,也是我们散曲人的任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粤ICP备18000505号|粤ICP备17151280|香港诗词

GMT+8, 2024-4-19 17:25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