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三余草堂 于 2024-9-12 14:31 编辑
铁笔留痕-----就地取材学篆刻 宋政权 我学篆刻纯属偶然,一九八八年厂里派我去山东冶金宾馆为省冶金厅裱画,也使我得见我省许多名家有于希宁、张逊三、王企华、等大师的作品,使我大开眼界。工作之余。聊无它事,有一天看到装修切下来的大理石边角料很像印石,遂有刻印想法,于是就到新华书店买来一套《小石山房印譜》,又到文物总店买来刻刀,一个门外汉在既无名师指点又是一窍不通的情况下,捉刀就石,比葫芦画瓢地玩起篆刻来,只是大理石硬度太高,有时走刀划破了手,也是常有的。当时纯属消遣,几个月下来还真刻了不少。有的至今还用在我的书画作品中(如图)。 回来后工作一忙,时刻时丢,原无功利目的,只是有时朋友相求,不计工拙,治印一方以博大家开心,我也练了功夫。先后为马洪海、邹皆会、孟超、范玉、李晴等人刻了姓名章。有时没了石料,就到建筑工地捡来余弃的大理石块,稍事整理,也试以刻印,就这样刻刻亭亭,幔慢的由消遣到爱好,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当你沉浸在艺术的氛围之中,才体会到那是一个神秘高深的境界,在那里,你可以忘却一切世俗的纠缠和忧烦,真正展现自我的天空,体验一般人难以获得的审美快感。有一年暑假办少儿书画班,有个叫郭燕汝的小朋友,想要一方自己的印章,找到我,看着她那渴求的目光,我就买来印石,给她刻了一方印章,满足了她的要求,与人快乐,自己也开心、 后来又入中国书协培训中心高书班,研修班学习,经名家指授,道艺大进。有一次回微山老家,发现家乡废旧老屋拆下来的扒砖到处都是,一般都在宽14长20公分左右,挺平整的很,适合刻印,遂生治印之心。砖刻古代就有,一般是先刻丕再烧,或者烧好砖再刻,造型考究、构图巧妙、内容丰富,富贵吉祥,所以旧时多用于民俗照壁墙和豪门大户的宅第建筑装饰中,很少有用来刻印章的,咱就做个吃螃蟹的人吧。这些砖在老房子上待了几十年、上百年甚至更久远,有着历史的沧桑和泥土的灵性,一定会和艺术契合。经过一试,效果还真的不错,就用来刻巨印。几年下来还真刻出了一些效果不错的砖印。 可是刻印容易拓印却遇到了困难。这么大的砖头很吃油,如果用高档印泥,一盒也不够一块啭吸的,况且我们这里也不好买。后来就试着用普通印尼,供销社里就有卖,效果还不错,用完了还可以买来成甁的印油添加。但是美中不足的是普通印泥油性比较大,拓出的印稿笔画周边会渗出多许油来,影响美观。一时成了一大难题。我就尝试着用面粉吸油,可是面粉的颗粒粗,效果不好。转眼到了夏天,天气热脚趾缝捂烂了,红肿发痒,医院大夫给我开了一袋滑石粉。滑石粉为利水渗湿药,性滑利窍,具有利尿通淋、收湿敛疮、清热解暑的功效。没几天脚就好了,滑石粉还剩下很多,滑石粉细腻爽滑,可不可用来吸油,一试效果很好,我可高兴了。于是我想到了清代著名医家徐灵胎的一句话:“人有一病必有一方,一方必有一主药”。大自然是神奇的,事物总是相辅相成,当你处在山重水复疑无路时,却冷不丁出现了柳暗花明又一村。为艺也是,凡有一惑,必有一解,矛盾会互相转化的,缘分到了自然就解决了。
解决了拓印渗油的问题,我又刻了许多以砖印、所制印蜕有的被贴到宣纸上制成印屏,不断参展,有的走出国门参展,获等级奖,入编作品集。先后参加了美、日、奥书画展均获铜奖。参加文化部、人民画报举办的“世界华人艺术展”获奖、被《人民画报》社收藏。参加外交部、中日友协举办的“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30周年展”,获奖入集。参加“悼念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70周年展”获金奖,被聘为长江书画院名誉院长。有的作品还被收入文化部艺术中心主编的《中国二十世纪名人刻字大观》《国际甲骨文书法篆刻家大辞典》等作品集。传略也被收入《中国文学艺术界名人大典》和《世界著名华人艺术家词典》等多部典籍。这是我学篆刻,玩篆刻留下的斑驳足迹,也是我铁笔耕耘的一点收获,人总是要有点爱好的,才不会寂寞,其实说白了就是玩,我玩书法,绘画,装裱也都有不少收获。这里的印章也没按时间编排,至于合不合印理章法,还请广大文友和有识之士批评指正,以便提高。(成稿于杭州市余杭区荷春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