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扬之水 于 2023-5-5 09:41 编辑
宋诗选注·柳开 柳开 柳开(九四六——九九九)字仲涂,自号东郊野夫、补亡先生,大名人,有《河东集》。他提倡韩愈和柳宗元的散文,把自己名字也弄得有点像文艺运动的口号:“肩愈”、“绍先” ①。在这一方面,他是王禹偁、欧阳修等的先导 ②。《河东集》里只保存了三首诗,也都学韩愈的风格,偏偏遗漏了他的名作,就是下面的一首。 ①《河东集》卷二《东郊野夫传》、卷五《答梁拾遗改名书》。 补注《河东集》卷十四《宋故柳先生墓志铭》载所作《与侄瀛七律》中四句:“出众文章惟子厚(宗元),不群书札独公权。本朝事去同灰烬,圣代吾思绍祖先。”语意更爽利;柳开在古文和书法两方都想“绍”继“祖先”遗风,“绍先”兼包二者。“绍元”和“肩愈”虽是凑手的搭配,但只限于古文,而且也触犯祖先名讳了。 ②参看洪迈《容斋续笔》卷九。 塞上① 鸣骹②直上一 ③千尺,天静无风声更干 ④; 碧眼胡儿三百骑,尽提金勒 ⑤向云看。 ①见江少虞《皇朝类苑》卷三十五引《倦游杂录》。当时这首诗很传诵,还有人把诗意画成图画,据杨慎《升庵外集)卷七十八“蕃马胡儿”条,在明代“犹有此图稿本”。 ②原作“鹘”,《诗话总龟》前集卷四“称赏”门引《倦游录》作“骨夋”,卷十“雅什”门引《诗史》作“骨孝”,即“骹”,通作“嚆”,嚆矢就是响箭。 ③《诗史》作“几”。袁枚《随园诗话》卷十一摘录宋人笔记里的好绝句,不记姓名题目,第十五篇就是这首诗,“一”作“三”。 ④《随园诗话》作“风紧秋高雪正干”,大约是袁枚的改笔。 ⑤“勒”是有嚼口的马络头;那一队胡人听见半天里一声响箭,都拉紧缰绳,把坐骑勒住。三四两句的句调可参看唐人李益(一作严维)《从军北征》:“碛里征人三百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郑文宝 郑文宝(九五二——一○一二)字仆贤,宁化人。他很多才多艺,对军事也颇为熟练,“好谈方略”。宋代收集他作品最多的人说他有文集二十卷①。但是现在已经失传,只在宋人编选或著作的总集、笔记、诗话,例如《皇朝文鉴》、《麈史》、《温公诗话》等等书里还保存了若干篇诗文以及零星诗句。根据司马光和欧阳修对他的称赏,想见他是宋初一位负有盛名的诗人,风格轻盈柔软,还承袭残唐五代的传统。 ①文莹《续湘山野录》;《宋史》卷二百七十七的记载就是根据那一节。 柳枝词① 亭亭画舸系春 ②潭,直到 ③行人酒半酣; 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 ④。 ①见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二十四、后集卷三十五、何谿汶《竹庄诗话》(根据方回《桐江集》卷七,应当改作何汶《竹庄备全诗话》)卷十七、祝穆《事文类聚》别集卷二十五等;周紫芝《太仓稊米集》卷六十七《书沦海遗珠后》引作:“临分只待酒初酣,画舸亭亭系碧潭,不管波涛与风雨”云云。也有人说是孙冕或张耒所作,不是郑文宝的手笔。题目是从《竹庄诗话》来的,“系”字的意思里就包涵着杨柳;古代有折柳赠别的风俗,所以刘禹锡《柳枝词》说:“长安陌上无穷树,只有垂杨绾别离。”诗里所说的那条油漆得花花绿绿的船,正拴在河边杨柳树上。 ②一作“寒”。 ③一作“只向”。 ④这首诗很像唐朝韦庄的《古离别》:“晴烟漠漠柳毵毵,不那离情酒半酣。更把玉鞭云外指,断肠春色是江南。”但是第三第四句那种写法,比韦庄的后半首新鲜深细得多了,后来许多作家都仿效它。周邦彦甚至把这首诗整篇改写为《尉迟杯》词:“无情画舸、都不管、烟波隔前浦,等行人醉拥重衾,载得离恨归去。”(《清真词》卷下)石孝友《玉楼春》词把船变为马:“春愁离恨重于山,不信马儿驼得动。”(《全宋词》卷一百八十)王实甫《西厢记》里把船变成车,第四本第一折:“试看那司天台打算半年愁,端的是太平车儿约有十馀载。”第三折:“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陆娟《送人还新安》又把愁和恨变成“春色”:“万点落花舟一叶,载将春色到江南。”(钱谦益《列朝诗集传》闰四,陈田《明诗纪事》乙签卷十三作吴镇诗) 王禹偁 王禹偁(九五四——一○○一)字元之,钜野人,有《小畜集》。北宋初年的诗歌大多是轻佻浮华,缺乏人民性,王禹偁极力要挽回这种风气。他提倡杜甫和白居易的诗,在北宋三位师法白居易的名诗人里——其他两人是苏轼和张耒——他是最早的,也是受影响最深的。他对杜甫的评论也很值得注意。以前推崇杜甫的人都说他能够“集大成”,综合了过去作家的各种长处,例如元稹《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说:“小大之有所总萃”,“尽得古今之体势” ①;王禹偁注重杜甫“推陈出新”这一点,在《日长简仲咸》那首诗里,用了在当时算得很创辟的语言来歌颂杜甫开辟了诗的领域:“子美集开诗世界”。② ①《元氏长庆集》卷五十六。 ②《小畜集》卷九。 对雪 帝乡①岁云暮,衡门 ②书长闭。 五日免常参 ③,三馆④无公事。 读书夜卧迟,多成日高睡。 睡起毛骨寒,窗牖琼花坠。 披衣出户看,飘飘满天地。 岂敢患贫居,聊将贺丰岁。 月俸虽无余,晨炊且相继。 薪刍未缺供,酒肴亦能备。 数杯奉亲老,一酌均兄弟。 妻子不饥寒,相聚歌时瑞 ⑤。 因思河朔民,输挽供边鄙 ⑥: 车重敷十斛,路遥数百里, 羸蹄冻不行,死辙水难曳, 夜来何处宿,阒寂荒陂里。 又思边塞兵,荷戈御胡骑: 城上卓旌旗,楼中望烽燧, 弓劲添气力,甲寒侵骨髓, 今日何处行,牢落穷沙际。 自念亦何人,偷安得如是! 深为苍生蠹,仍尸谏官位 ⑦。 謇谔⑧无一言,岂得为直士? 褒贬无一词,岂得为良史? 不耕一亩田,不持一只矢; 多惭富人 ⑨术,且乏安边议。 空作对雪吟,勤勤谢知己 ⑩。 ①指北宋京都汴梁。 ②“横木为门”;引申为简陋的住宅。 ③皇帝每五天坐一次朝,臣子上朝拜见,这是汉代传下来的规矩。“免常参”就是豁免他五天一上朝的照例礼节。 ④指昭文、国史、集贤三馆。此诗约作于宋太宗赵光义端拱一年(公元九八八年),那时候王禹偁的官职是“右拾遗直史馆”。“右拾遗”是“谏官”,有批评和劝告皇帝的责任,所以这首诗后面说:“仍尸谏官位”;“直史馆”是“史官”,应该把皇帝的言行和国家的事故作真实的、毫无掩饰的记载,所以这首诗后面说:“岂得为良史?” ⑤古人称冬雪为“瑞雪”。 ⑥“河朔”就是黄河以北。那时候宋跟契丹(自公元一○六六年起又改称辽)正打仗,王禹偁也向宋太宗献了“御戎十策”。北宋时抽民丁运输军粮的情况,李复《兵餽行》写得最详细,可以参看:“人负五斗兼蓑笠,米供两兵更自食;高卑日概给二升,六斗才可供十日。……运粮恐惧乏军兴,再符差点催餽军。比户追索丁口绝,县官不敢言无人;尽将妇妻作男子,数少更及赢老身。”(《潏水集》卷十一) ⑦有了“谏官”的职位而不尽“谏官”的责任。 ⑧不留情面的直说。 ⑨等于“富民”,富国裕民的意思。 ⑩等于“谢知己(之)勤勤”——对不住好朋友们热忱的期望。王禹偁虽然这样批评自己,但据当时各种记载和他自己的作品看来,他是个有胆量说话的人。 寒食① 今年寒食在商山 ②,山里风光亦可怜 ③: 稚子就花拈蛱蝶,人家依树系秋千; 郊原晓绿初经雨,巷陌春阴乍禁烟。 副使官闲莫惆怅,酒钱犹有撰碑钱 ④。 ①清明前二日。古代风俗,这几天不举火,只吃冷东西,就是这首诗第六句所谓“禁烟”。 ②陕西商县。淳化二年(公元九九一年),王禹偁得罪了宋太宗,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从此就常有忆恋首都汴梁的诗。这一首大约是淳化三年的作品;“今年寒食在商山”透露出他去年的寒食节还是在汴梁过的。自唐至宋,寒食清明是游玩宴会的好日子,宋代思想家邵雍的《春游》诗第一句就说“人间佳节惟寒食”(《伊川击壤集》卷二)。北宋时汴梁在这几天的热闹情景,我们只要看柳永《乐章集》里咏清明的两首《木兰花慢》词和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七的记载,就可以想像;中国艺术史上场面最巨大的一幅人物画、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画里有到一千六百四十三个人和二百零八头动物(据斋藤谦《拙堂文话》卷八所引统计)——正是描写北宋汴梁的这种盛况。王禹偁诗里写“今年”在商州度寒食节的清静,意思说往年在汴梁不是这样的。 ③可爱,不是可鄙(汪师韩《诗学纂闻》“可怜有二义”条)。王禹偁有首诗,《小畜集》里没有收,是把唐人的旧诗改头换面,写他贬官在外的心情:“忆昔西都看牡丹,稍无颜色便心阑;而今寂寞山城里,鼓子花开亦喜欢。”(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一)“亦可怜”就是“亦喜欢”。 ④替人家作了碑记、墓志铭等文章的稿费,当时所谓“润笔”。 村行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①。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①按逻辑说来,“反”包含先有“正”,否定命题总预先假设着肯定命题。王夫之《思问录•内篇》所谓:“言‘无’者,激于言‘有’而破除之也。”诗人常常运用这个道理。山峰本来是不能语而“无语”的,王禹偁说它们“无语”,或如龚自珍《己亥杂诗》说“送我摇鞭竟东去,此山不语看中原”,并不违反事实;但是同时也仿佛表示它们原先能语、有语、欲语而此刻忽然“无语”。这样,“数峰无语”、“此山不语”才不是一句不消说得的废话。(参看司空图《诗品》:“落花无言”,或徐夤《再幸华清赋》:“落花流水无言而但送年”,都是采用李白(溧阳濑水贞孝女碑铭):“春风三十,花落无言。”)改用正面的说法,例如“数峰毕静”,就减削了意味,除非那种正面字眼强烈暗示山峰也有生命或心灵,像李商隐《楚宫》:“暮雨自归山悄悄。”有人说,秦观《满庭芳》词:“凭阑久,疏烟淡日,寂寞下芜城”比不上张昇《离亭燕》词:“怅望倚层楼,寒日无言西下”(《历代词人考略》卷八),也许正是这个缘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