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诗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06|回复: 19

[资料] 谈成语中的古代汉语修辞现象

[复制链接]

1795

主题

7万

回帖

24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中国辞赋区总版助理兼巴蜀辞赋学院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41680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2-11-29 22: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谈成语中的古代汉语修辞现象
成语作为我国古代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是古代汉语的精华,富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言简意赅,是一种富有表现力的词汇语言。它为古今汉语搭建了一座桥梁。因其传承性、沿习性而蕴含了大量的古代汉语语法特点。
成语中的古代汉语修辞,是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利用多种语言手段以收到尽可能好的表达效果的一种语言活动。古人在著书立说的过程中,早就谙熟此道,故而作为古代汉语精华而传承下来的成语,蕴含了许多古代汉语修辞现象,现就这一现象进行论述。    

1795

主题

7万

回帖

24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中国辞赋区总版助理兼巴蜀辞赋学院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41680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2-11-29 22:03 | 显示全部楼层
1.成语中的夸饰现象    
夸饰是古籍中常见的修辞格式。早在《诗经》中就多有运用,如《诗经·卫风·河广》“谁谓河广?一苇杭之。谁谓宋远?跂予望之。谁谓河广?曾不容刀。”刘勰在《文心雕龙·夸饰》中说:“文辞所被,夸饰恒存。”夸饰将客观的人或事物的特点,通过主观情意的夸张渲染与铺饰形容,使它与真正的事实相差很远,往往使句子或文章呈现言过其实、一鸣惊人的效果,给人深刻印象。成语中也不乏这种修辞现象。如“喙长三尺”,嘴长三尺。夸张地形容一个人特别能言善辩。“怒发冲冠”愤怒得头发直竖,顶起了帽子。夸张地说明一个人愤怒到极点。这类的成语还有“倾城倾国”、“气冲斗牛”、“垂涎三尺”、“点铁成金”、“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等,不逐一列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95

主题

7万

回帖

24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中国辞赋区总版助理兼巴蜀辞赋学院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41680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2-11-29 22:04 | 显示全部楼层
2.成语中的引用现象    
古人在著述时,援引他人之言或典故,以论证自己的观点或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这便是修辞中的引用。引用的形式有三种,即引言、引事、引文。这种修辞格往往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与可信性,是古代典籍中常用的一种,因此也多见于成语中。    
⑴引言:引用那些不见之于典籍记载的格言、谚语、民谣,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如:“千金一诺”,这个成语本身是一句谚语的引用,出自《史记·季布列传》,季布为人行侠仗义,非常讲信用,因此在当时的楚地就有“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的谚语。后来人们便用“千金一诺”形容一个人说话做事非常守信用。
“出尔反尔”,战国时期,邹国与鲁国交战惨败。邹穆公问计于孟子,孟子则引曾子之言“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也”指出了邹国失败的原因是不爱惜百姓,所以不能得到百姓的拥护。后人用“出尔反尔”说明一个人言行前后矛盾,反复无常。“唇亡齿寒”、“陈力就列”等皆属此类修辞格的成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95

主题

7万

回帖

24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中国辞赋区总版助理兼巴蜀辞赋学院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41680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2-11-29 22:04 | 显示全部楼层
⑵引文:引用古代典籍中的文字,增强说服力。如“同心同德。”语出《尚书·泰誓》“予有乱臣十人,同心同德。”后人常用以表示思想统一,信念一致。“白驹过隙”,语出《庄子·知北游》“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郤,忽然而已”以此形容时间过得极快。像这样的成语数量很多,如“过犹不及”、“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坎井之蛙”等,不一而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95

主题

7万

回帖

24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中国辞赋区总版助理兼巴蜀辞赋学院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41680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2-11-29 22:05 | 显示全部楼层
⑶引事:引用历史故事。如“高山流水”,典出《列子·汤问》,传说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钟子期死后,伯牙认为世上再无知音,就破琴绝弦,终身不再弹琴。后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或知己。这种引用历史故事的成语诸如“毛遂自荐”、“负荆请罪”、“指鹿为马”、“卧薪尝胆”、“孺子可教”等俯拾皆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95

主题

7万

回帖

24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中国辞赋区总版助理兼巴蜀辞赋学院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41680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2-11-29 22:05 | 显示全部楼层
3.成语中的譬喻    
譬喻是一种运用想象和联想,以具体而熟悉的事物,比方说明另一事物的修辞方法。这种修辞有明喻、隐喻、借喻等形式,往往能使道理通俗易懂或使说明描写的事物生动形象,是古代典籍十分常见的一种修辞格式,并且一直沿用到现代汉语中。因此,这种现象在成语中也多有存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95

主题

7万

回帖

24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中国辞赋区总版助理兼巴蜀辞赋学院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41680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2-11-29 22:13 | 显示全部楼层
⑵暗喻比喻时不用喻词,直接表述。如“珠落玉盘”,语出白居易的《琵琶行》,诗人以形象化的比喻,将琵琶女“嘈嘈切切错杂弹”的乐音直接描述为“大珠小珠落玉盘”,以此形容琵琶声的悦耳动听。后人则以“珠落玉盘”,比喻声音十分动听。“唇枪舌剑”,以枪喻唇,以剑喻舌,本体和喻体之间不用喻词。“字字珠玑”,每个字都像珍珠一样,比喻说话、文章的词句十分优美。成语“有口皆碑”、“冰清玉洁”、“车水马龙”、“土崩瓦解”、“人老珠黄”等均属词类,表情达意十分生动形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95

主题

7万

回帖

24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中国辞赋区总版助理兼巴蜀辞赋学院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41680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2-11-29 22:14 | 显示全部楼层
⑶借喻:以喻体来代替本体,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直接把本体说成喻体。如“抱薪救火”比喻用错误的方法消除灾祸,结果灾祸反而更严重了。成语本身就是喻体。“沧海一粟”指大海里的一粒谷子,比喻非常渺小。另如“涸泽而渔,焚林而猎”、“空中楼阁”、“釜底抽薪”、“揠苗助长”、“对牛弹琴”等都是运用借喻修辞格的成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95

主题

7万

回帖

24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中国辞赋区总版助理兼巴蜀辞赋学院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41680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2-11-29 22:14 | 显示全部楼层
⑶借喻:以喻体来代替本体,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直接把本体说成喻体。如“抱薪救火”比喻用错误的方法消除灾祸,结果灾祸反而更严重了。成语本身就是喻体。“沧海一粟”指大海里的一粒谷子,比喻非常渺小。另如“涸泽而渔,焚林而猎”、“空中楼阁”、“釜底抽薪”、“揠苗助长”、“对牛弹琴”等都是运用借喻修辞格的成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95

主题

7万

回帖

24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中国辞赋区总版助理兼巴蜀辞赋学院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41680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2-11-29 22:14 | 显示全部楼层
4.成语中的代称    
代称是一种不直接称谓事物固有的名称,而是临时借用与该事物有某种内在联系的词语作为称谓的修辞方式。运用它的好处是突出事物特点,引发读者联想,使表达更加具体生动。成语中的代称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95

主题

7万

回帖

24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中国辞赋区总版助理兼巴蜀辞赋学院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41680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2-11-29 22:15 | 显示全部楼层
⑴用事物的性状、特征代称该事物。如“披坚执锐”,坚,铠甲的属性,此代称坚固的铠甲;锐,兵器的属性,此代称锋利的武器。这是以事物的性质代称该事物。“绿肥红瘦”,以“绿”和“红”分别代称叶子和花,突出了事物的特征,形象生动。再有“抱残守缺”、“褒善贬恶”、“乘坚驱良”、“青黄不接”等都属此类成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95

主题

7万

回帖

24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中国辞赋区总版助理兼巴蜀辞赋学院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41680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2-11-29 22:15 | 显示全部楼层
⑵用特称代泛称。如“事后诸葛”,以“诸葛”这一特殊称谓代称未卜先知的一类人。借以讽刺事前无意见,事后才高谈阔论的人。“祸起萧墙”,“萧墙”古代宫室内当门的小墙,以此代称宫室。比喻内部发生祸乱。蕴含这种修辞现象的成语俯拾皆是,“案牍之劳”、“目不识丁”、“胸无点墨”、“衣锦还乡”、“满腹经纶”、“闲话桑麻”等,此不赘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95

主题

7万

回帖

24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中国辞赋区总版助理兼巴蜀辞赋学院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41680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2-11-29 22:16 | 显示全部楼层
⑶用泛称代特称。如,“鸣金收兵”,“金”是一切金属制的乐器的泛称,此代称锣。“行将就木”,“木”是一切木器的泛称,此代称棺木。指人寿命已经不长,濒临死亡。其他像“声色犬马”、“金鼓齐鸣”、“手无寸铁”、“纸上谈兵”等均含此类用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95

主题

7万

回帖

24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中国辞赋区总版助理兼巴蜀辞赋学院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41680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2-11-29 22:16 | 显示全部楼层
5.成语中的并提    
把本应写成两个短语或句子的话合并成形式上的一个短语或句子,把相同的词句成分放在一起并提,但在表意上仍需按两个短语或句子的组合关系分别承接的一种修辞方式。它的好处是可使行文紧凑,古籍中常有运用,成语中也有所体现。
如“耳目聪明”,意义上要分别承接,应是“耳聪目明”。“表里山河”则应是“表河里山”,意为外有大河,内有高山。指有山河天险作为屏障。
“龙蛇飞动”应承接为“龙飞蛇动”,用以形容书法气势奔放,笔力劲健。另外,“山川表里”、“妻子离散”等都是并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95

主题

7万

回帖

24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中国辞赋区总版助理兼巴蜀辞赋学院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41680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2-11-29 22:16 | 显示全部楼层
6.成语中的互文    
互文也叫互文见义,指上下句文意互相呼应、互相补充、互相隐含的一种修辞方式。上下句之间可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文可使行文简约,形成对仗。
如“言传身教”,既用言语来传授教导,又用行动来传授教导。“人困马乏”,人马都很困乏,形容旅途劳累。“家喻户晓”,家家户户都明白知道。形容人所共知。成语中的互文现象很多,如“狼吞虎咽”、“醉生梦死”、“奴颜婢膝”、“娇生惯养”、“提纲挈领”、“人仰马翻”、“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95

主题

7万

回帖

24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中国辞赋区总版助理兼巴蜀辞赋学院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41680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2-11-29 22:16 | 显示全部楼层
7.成语中的委婉    
这种修辞方式是不直言其事,在行文时,不把要表达的思想内容直接说出来,而是有意识地把话说得含蓄、婉转一些。如“名落孙山”,语出宋朝范公偁《过庭录》:“吴人孙山,滑稽才子也。赴举他郡,乡人托以子偕往。乡人子失意,山缀榜末,先归。乡人问其子得失,山曰:‘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是说名字落在榜末孙山的后面。委婉地说明考试或选拔没有被录取。“玉楼赴召”,李商隐《李贺小传》:“长吉将死时,忽昼见一绯衣人,驾赤虬,持一板书,若太古篆或霹雳石文者……绯衣人笑曰:‘帝成白玉楼,立召君为记。’”后以“玉楼赴召”委婉地表达有才华的文人的死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95

主题

7万

回帖

24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中国辞赋区总版助理兼巴蜀辞赋学院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41680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2-11-29 22:17 | 显示全部楼层
古人十分避讳死亡,所以对死亡的说法就有多种委婉的表达,体现在成语中的也很多。如“宫车晏驾”是称谓帝王的死亡。“寿终正寝”是指年纪很大的人的死亡。而“兰摧玉折”多指人不幸夭折。“溘kè然而逝”、“与世长辞”、“一瞑不视”等都是对死亡的委婉说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95

主题

7万

回帖

24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中国辞赋区总版助理兼巴蜀辞赋学院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41680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2-11-29 22:17 | 显示全部楼层
总之,活跃在现代汉语中的成语,由于其本身古今传承的独特性,其中保存了许多古汉语的修辞现象。分析了解成语中的这种修辞特点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成语的意蕴,进而更好地理解相关的古代文献典籍,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古代汉语的兴趣,可谓一石二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7

主题

7954

回帖

2万

积分

版主

巴蜀辞赋学院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5449
发表于 2023-2-21 14:4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老师佳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粤ICP备18000505号|粤ICP备17151280|香港诗词

GMT+8, 2024-6-2 06:08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